气象专家详解清明节气:气候特征、物候现象与养生之道
气象专家详解清明节气:气候特征、物候现象与养生之道
清明时节,万物生长,气候转暖,春意盎然。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让我们跟随气象专家的脚步,一起探索清明节气的气候特征、物候现象、文化内涵以及养生之道。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2024年4月4日,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清明。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清明节气,通常在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清明”,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节日。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写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大地摆脱了冬的束缚,春风已经吹遍每一个角落,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到了清明,气候进一步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回升,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气温波动和昼夜温差,容易出现冷空气和寒潮天气,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此时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沙尘天气也较为常见。而在南方,长江中下游的降雨明显增加,江南则时阴时晴,“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正是江南的气候特点。清明时节巫溪平均气温为18.3℃,降水量为65.6mm。此时南方暖湿气流活动进一步活跃,巫溪处于冷暖空气交替影响阶段,近60年间共发生强降温20次,其中有特强降温8次。降水量进一步增加,大部分年度迎来首场大雨,过程降水量开始增大。
清明节气的三候是:一候桐始华:气温升高,桐树开始萌芽开花。二候田鼠化为鴽:田鼠开始活动、繁殖,鴽雀(鹌鹑之类的小鸟)也开始变得肥壮。三候虹始见:天气晴朗,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从桐花开放到田鼠活动繁殖,再到春天的标志——彩虹的出现,这三候描绘了清明节气期间大自然的变化,也提醒人们珍惜春日美好时光。
清明节气是冬歇以后农事活动全面展开的重要节点。唐代诗人章孝标在《长安秋夜》中写道:“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诗句描绘的就是清明至谷雨时节日益忙碌起来的田间耕种场景。许多民间流传的农谚与清明耕种有关,比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此时不仅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播种,也是瓜豆、棉花、林木种植的好时节。清明前后,人们应时而动,忙着在田地里耕种、施肥、除草、灌溉。不过此时北方降水仍然较少,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做好春灌工作,防范春旱对春播和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清明节气还有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传统习俗。比如,一些地区会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春祭活动,祈求丰收和风调雨顺;一些地区则会举办土地公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以表达对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敬意和祈愿。
清明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桐花盛开于每年的清明节前后,花瓣形如仙女的舞裙,飘逸轻盈,浓香四溢。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桐花常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如“桐花一簇春风里,一分艳丽一分娇”。麦花开放后呈现出一片金黄的色彩,而且有着清香的气息,这种清香有助于减轻压力和疲劳,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柳花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花朵,还在于它的枝条和叶子。柳树的枝条柔软而富有弹性,微风起时随风飘动,柳叶也摇曳着迎接春的到来。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传统,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会回到故乡祭扫祖先的墓地,扫墓之后还会举行一些传统活动,如踏青、荡秋千等,以缓解悲伤之情,表达感恩祖先、感谢生活之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清明节气的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些人仍然会回到故乡扫墓,但更多的人则会选择通过祭祖堂、献花、上香等方式来缅怀逝去的亲人。清明节也是植树日,此时气候适宜,种植树苗的成活率高。在崇尚绿色、环保的今天,人们也会选择在先人墓前种植一棵树,让在世的人有了思念的寄托。另外,一些地方也会组织一些与清明节气主题有关的活动,如清明文化展、诗歌比赛等,使“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思想和人文精神得到延续与发展。除了祭扫祖先和缅怀逝去的亲人外,人们还会食用清明花饼、青团等,这些都是与清明节气有关的传统食品。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在这个传统节日,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辈、致敬英雄、感悟精神、敬畏生命的同时,我们更加懂得生的意义。
从中医养生来讲,清明时节是一年之中养生的重要时期。清明时节养生,重在人与自然同气相求。人与自然同气相求,是指人的起居、饮食均不可与节气相逆,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气候特点按时调节。
1.穿在清明。俗话说“二月乱穿衣”,说的是清明节前后,因为气候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大。可以准备一件可以随便穿脱的外套,早晚出行气温较低时穿上,注意保暖防寒,待到中午气温渐渐升高即可脱下,以防过热而导致身体不适。所谓“春捂”也是这个意思,直到清明过后,四月中旬才可换春装。当然,“春捂”的过程也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决定衣服增减。一般来讲,应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生发,抵御外邪侵袭,才有助于身体健康。
2.吃在清明。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由于清明多雨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多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特别是有过敏性疾病的人要注意。清明养生饮食要既“清”且“淡”。所谓饮食要“清”,分开来说就是味道宜“淡”,要少油、少盐、少糖,稍佐调料即可;分量要“少”,不要吃太多,尤其是晚上不要多吃;品种要“素”,吃的内容要偏素一些,不要大鱼大肉,而对蛋白的补充可以通过豆腐、豆芽等植物蛋白来替代(有肾功能不全的除外);菜品要“鲜”,清明天清地明,可以适当选吃时令菜。
3.住在清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的非常清楚: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睡眠宜足却不宜长,这就是说不能越懒越好。人们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尽量做到夜卧早起,多在庭院中散步活动。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早晨7-8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然而春天风和日丽,起早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人容易感到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常常是“春眠不觉晓”,这种现象就是大家说的“春困”。预防的办法也简单,一要保证睡眠,二要积极活动,三要空气流通。
4.行在清明。中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清明踏青可令阳气升发,踏青等活动与传统意义上的锻炼有区别。患有心脏病、高血压、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肾炎的病人,要考虑个人的体力和身体素质,不要逞强登山。在春风和煦的日子里,健走、慢跑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更适合刚刚从寒冬走过来的你。走走停停、快慢相间的健走或慢跑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亦有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脂、提高身体代谢能力的保健作用。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百花吐蕊,花香四溢,各种花的花粉会在空气中漂浮,吸入后会引起过敏性疾病,因此易过敏人群在出行时要注意防护。同时这个节气又是高血压的易发期,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不宜因祭祖扫墓过度悲伤。闲暇时,安排时间去踏青问柳,陶冶性情,亦合清明清新的自然氛围,不仅会使气血调畅,精神旺盛,还有利于吐故纳新,润养脏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