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绣讲述唐代丝绸之路翻译故事:以史诃耽为例
李锦绣讲述唐代丝绸之路翻译故事:以史诃耽为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李锦绣,在陕西师范大学举办的“西部大讲堂·历史学论坛”上,通过题为“唐代丝绸之路上的翻译”的学术讲座,讲述了唐代翻译群体的故事。她详细讲解了唐代翻书译语直官的历史、分类、待遇与选拔,并以史诃耽为例,展示了这些语言桥梁如何沟通中外,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唐代的翻译制度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与世界各国的交流频繁。为了应对这种国际交往的需求,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翻译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机构就是鸿胪寺和中书省。
鸿胪寺是唐朝的外交部门,负责接待各国使臣。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曾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联系,每年都有大量使臣往来于长安。鸿胪寺设有专职翻译人员,负责处理各种外事活动中的语言交流问题。
中书省则负责国家政令的制定和发布,由于需要处理大量外文文书,因此也设有专门的翻译机构。其中最重要的职位就是“翻书译语”,这是唐朝专门为处理外文文书而设立的官职,负责将各种外文文书翻译成汉语,或将汉语文书翻译成外文。
史诃耽:一位杰出的粟特翻译家
在众多的翻译家中,史诃耽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一位。他出身于粟特贵族家庭,是“史国王之苗裔”。粟特人是古代中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民族,善于经商和文化交流,在丝绸之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史诃耽长期在长安做官,担任“直中书省,翻译朝会”的高级译语人长达40余年。这个职位要求译者不仅要有高超的语言能力,还需要对唐朝的朝会制度和礼仪有深入的了解。史诃耽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工作40年,充分说明了他的专业能力和忠诚度。
史诃耽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翻译工作的特点。他不仅是一位语言专家,更是一位文化使者。通过他的翻译工作,唐朝的政令能够准确传达给各国使臣,外国的文书也能被唐朝官员正确理解。这种跨文化的沟通,对于维护唐朝的国际关系、促进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唐代的翻译工作,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通过翻译,唐朝不仅能够了解外部世界,也能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明。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史诃耽等翻译家的工作,为唐朝的国际交往提供了有力支持。他们不仅帮助唐朝处理了大量的外事活动,还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正是唐朝能够成为世界性大国的重要原因。
李锦绣研究员通过讲述唐代翻译群体的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这段历史,更让我们看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这种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依然至关重要。唐代翻译家们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历史的镜像,让我们看到,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才能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