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绿色守护者们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绿色守护者们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这片被誉为“地球之肺”的绿色宝库,不仅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重要的生态屏障。为了守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西双版纳州从立法、司法、社区参与和环保教育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了一张严密的生态保护网。
立法先行: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024年6月1日起,新修订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森林资源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地方性法规,为西双版纳的森林资源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条例明确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强调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共管共享。同时,条例还建立了林长制,明确了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目标责任,并将森林资源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司法护航:用法律武器守护绿色家园
在司法层面,西双版纳州各级法院积极发挥审判职能,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勐腊县人民法院为例,2024年5月,该院在望天树景区正式挂牌启用“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服务点”。
服务点成立以来,法院干警定期开展普法活动,向游客和学生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特别是在春节、国庆等旅游高峰期,通过讲解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望天树的生态价值和法律保护措施,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据统计,过去一年,勐腊法院共审结破坏环境资源类违法犯罪案件12件,涉及24人。
社区参与:让生态保护扎根基层
社区保护地作为国家保护地体系的有益补充,在西双版纳的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与社区共建自然保护小区,不仅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还推动了观鸟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在西双版纳的阿卡村寨,村民与环保组织梦南舍合作,将60亩橡胶林恢复成雨林,自然生长出53种以上植物,其中乔木占47%以上,包括望天树、羯布罗香等雨林树种。这种将生态恢复与社区文化、生活相结合的模式,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环保教育:培养未来的绿色守护者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作为重要的自然教育基地,通过科普旅游、环境教育等形式,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植物园精心打造了“雨林博物”自然教育体系,将花的繁殖生物学转化为百花探秘,将虫、鸟、植物的科普转化为趣味博物认知,让游客在探索中感受自然的魅力。
同时,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自然教育微专业,培养专业化人才。首届招生就吸引了超过500人次咨询,实际报名学生达134人,其中大多数是从事自然教育实践的工作者,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对自然教育的强烈需求。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保护,离不开每一位绿色守护者的努力。从立法者到司法人员,从社区工作者到环保教育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这片绿色宝库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保护屏障。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将以更加生机勃勃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