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号归来:揭秘航天员的身体恢复秘籍
神舟十三号归来:揭秘航天员的身体恢复秘籍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在太空驻留182天后,终于重返地球怀抱。然而,返回地球只是他们漫长恢复过程的开始。
太空中的生理挑战
在轨驻留期间,航天员面临着失重环境带来的多重生理挑战。失重效应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效应主要发生在神经系统,表现为眩晕、恶心等运动病反应,通常在进入失重环境后的三天内较为明显。
第二层次效应涉及循环、体液调节、血液和内分泌等系统,主要表现为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改变、血容量和循环系统调整等,需要数周时间重新建立平衡。
第三层次效应持续时间最长,主要影响肌肉和骨骼系统,导致骨骼肌萎缩和骨质流失。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航天员在轨期间进行了系统的防护训练,包括使用太空跑台、太空自行车、微重力抗阻锻炼装置等设备进行锻炼。
地面恢复:一个漫长的过程
返回地球后,航天员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的恢复过程:
隔离恢复期(3-4周)
着陆后,航天员并不会立即出舱,而是需要在舱内接受初步的健康评估。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航天员生理功能的基本恢复,重点是恢复立位耐力,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疗养恢复期(4-5周)
在这一阶段,航天员将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生理数据采集、体液采集、心电图、超声等相关辅助检查。同时,他们还将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
任务训练阶段(3-4个月)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恢复,航天员将逐步进入各种任务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帮助航天员完全适应地球生活,为未来的飞行任务做好准备。
从恢复到再出发:叶光富的励志故事
以叶光富为例,他经过约半年的恢复疗养,肌肉力量、耐力和运动心肺功能基本恢复到飞行前水平。随后,他不仅重返训练场,更以指令长的身份带领神舟十八号乘组再次出征太空。
从2021年首次飞天到2024年再次担任指令长,叶光富用坚韧精神克服了重重挑战。他坦言,第二次飞行更多是一种使命责任,需要具备更强的统筹安排能力、任务决策能力和天地沟通能力。
展望未来
航天员的身体恢复过程不仅是个人的挑战,更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空间站任务的常态化,如何更好地保障航天员的身心健康,如何优化在轨防护和地面恢复体系,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成功恢复,不仅为后续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更展现了中国航天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航天员将在浩瀚太空中创造更多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