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开展“探访社火魅力,助力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开展“探访社火魅力,助力非遗传承”实践活动
为激发新时代青年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决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4年8月5日至10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组织“探访社火魅力,助力非遗传承”实践调研团,来到陕西省蓝田县汤峪镇肖家坡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肖家坡社火始于清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是芯子、平头桌、狮子龙灯、地游、旱船、柳木腿等民俗娱乐项目的统称。2012年,蓝田肖家坡社火申报通过了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月,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在肖家坡村委会的协助下,社会实践队员有幸进入社火芯子、服饰、道具等存放场地,近距离接触传统民俗文化瑰宝。肖家坡社火总局南社社长肖鹤峰、社火服装道具管理人肖运浩向实践队员展示了制作于光绪年间的“铁芯子”的组装方式,并详细讲解了芯子制作的精妙和造型的多变;从戏服箱子里取出有四五十年历史的社火服装,其制作之精美、数量类型之多,无不让队员们惊叹。队员们还体验了地游、旱船等民俗娱乐项目,感受社火表演的独特魅力,体悟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核。
肖家坡村过去被称为"戏窝子",戏曲发展十分兴盛,蓝田县秦腔剧团早先就是以肖家坡村秦腔剧团为班底成的。该村一直有戏曲脸谱、书画雕刻、制作戏服头帽的民间艺人,懂戏通史之人居多。
社会实践队一行来到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戏曲盔帽制作匠人肖建武家中,肖先生详细介绍了戏曲盔帽制作的基本知识和目前的传承情况,并邀请队员们体验试戴。随后,社会实践队员拜访了当地著名的戏曲脸谱、书画艺人肖维善老人,肖老向队员们介绍了当地戏曲的发展历史和传承现状。队员们还拜访了“草根书法家”温舒情先生,温先生向队员们介绍了肖家坡村的书画文化。通过一系列的走访调研,队员们深刻体会到肖家坡村社火、戏曲两个“姊妹”社团的交相辉映和共同发展,进一步理解了民俗文化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意义。
走进戏楼广场,一新一旧两座戏楼吸引了实践队员们的目光。老戏楼坐西向东,修建于道光六年农历八月十三日(1826年),也是关中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秦腔戏楼之一。新戏楼修建于2016年,为栏杆式结构,雕梁画柱十分考究。实践队员随即参观了新戏楼后面的排练厅和道具室。
肖家坡藏龙卧虎,高手众多,许多人随便开口就能来上一段秦腔。农历七月十五古会将至,肖家坡业余剧团已经开始了秦腔本戏《铡美案》的排练工作。演职团队由村民自发组成,所有演职人员无不按照“业余剧团排练制度”要求,提高站位、取长补短、搞好团结、相互尊重地开展排练,力求精彩展现。社会实践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融入到排练当中,感受人民群众对秦腔的喜爱,体悟传统文化的凝聚力。
夕阳西下,戏楼广场上少不了乘凉的村民和儿童。社会实践队员为群众们带来秦腔选段表演。队员们还组织当地儿童体验秦腔魅力,向孩子们普及戏曲知识,近距离体验戏曲身段、器乐演奏等,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此次“探访社火魅力,助力非遗传承”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通过走访调研、实践体验等,沉浸式步入肖家坡社火戏曲博大精深的的文化世界。下一步,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将持续开展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实践,探寻社火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继续为当地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广大青少年投身传统文化传承事业,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