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艺术职业学院:让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绽放新光彩
海南艺术职业学院:让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中绽放新光彩
2024年6月,海南艺术职业学院正式设立,作为海南省第一所公办艺术类高等职业学院,它承载着为海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将琼剧、儋州调声、黎苗歌舞等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琼剧传承:从课堂到舞台
琼剧是海南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形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艺术职业学院将琼剧表演纳入专业课程,聘请资深琼剧艺术家授课,系统传授唱腔、身段、表演等专业技能。2024年,学院琼剧表演专业的《穆桂英》选段和《红梅阁》选段在第28届“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斩获“小梅花优秀集体节目奖”,实现了海南省在该项评选中的历史性突破。
除了专业课程,学院还通过剧目实践、校园演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传统剧目进行创新演绎,既保留了琼剧的艺术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儋州调声:校园里的“非遗”新声
儋州调声是儋州地区独特的民间歌谣形式,以其欢快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群众喜爱。海南艺术职业学院将儋州调声引入音乐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习儋州调声的演唱技巧,还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学院还邀请儋州调声传承人进校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指导,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一文化遗产的魅力。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也为儋州调声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黎苗歌舞:多元文化的艺术交融
海南黎族和苗族的歌舞艺术是海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专门课程,教授黎苗歌舞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巧。学生们在学习中,不仅掌握了艺术技能,更深刻理解了黎苗文化的内涵。
学院还定期举办黎苗歌舞专场演出,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在舞台上,学生们身着民族服饰,用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展现海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也促进了海南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
海南艺术职业学院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紧密对接海南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求。学院与海南省演艺集团、海南省琼剧院等艺术团体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培养艺术人才。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也确保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同时,学院还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道路。在芭蕾舞教育方面,学院与海南省演艺集团合作培养芭蕾舞蹈人才,致力于将芭蕾这一国际性艺术形式与海南文化相结合。此外,学院还与海南省动漫艺术学会合作,通过动漫等现代艺术形式,创新演绎海南传统文化,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
文化传承与创新:海南艺术教育的新篇章
海南艺术职业学院的创新举措,是海南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南多地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模式。例如,临高县的学校将“哩哩美”渔歌引入校园,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海口市的中小学则通过校园广播、音乐课堂等形式,推广海南方言歌曲。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艺术体验,更培养了他们对海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艺术教育,海南的传统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为海南文化强省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海南艺术职业学院的探索之路,展现了艺术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举措的实施,海南的艺术教育必将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海南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