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礼小窍门:让友情更深厚
古人送礼小窍门:让友情更深厚
送礼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在古代,送礼不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交换,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传承。从文人间的雅致赠礼,到民间的送礼禁忌,再到节日里的互赠礼物,古人将送礼这门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文人间的雅致赠礼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送礼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文人间送礼的多样性和文化内涵。苏轼54岁生日时,好友刘季孙赠送了一幅《松鹤》古画,寓意长寿。苏轼欣然提笔,写下《生日,蒙刘景文以古画<松鹤>为寿,且贶佳篇,次韵为谢》诗,表达感激之情。
弟弟苏辙则送了一件“重器”——石鼎,象征健康长寿。苏轼在《石鼎铭》中写道:“有坚而忍,为釜为鬲。居焚不炎,允有三德。”表面上是在夸石鼎坚忍,实则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追求。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位名叫李委的进士专门为他创作了一首新曲《鹤南飞》,并在生日宴上亲自演奏。苏轼听后大为感动,提笔写下:“山头孤鹤向南飞,载我南游到九嶷。下界何人也吹笛,可怜时复犯龟兹。”
送礼的禁忌与礼仪
古人送礼,讲究颇多。有些物品因其谐音或象征意义,被视为不祥之物,不宜作为礼物。例如:
- 钟表:谐音“送终”,有不祥之意。
- 刀剑:象征战争与杀戮,会带来灾祸。
- 凶禽猛兽的字画:与死亡和灾难相联系,会给家人带来不好的运气。
在礼仪方面,古人也有诸多讲究。例如,“喜不送伞,寿不送烟,丧不补礼”。新婚喜事不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长辈寿辰不送烟,因为“烟”与“咽”“奄”谐音;丧事过后不补送礼金,因为这会被视为对逝者和家属的不敬。
宋代的“馈岁”习俗
宋代的新年期间,有一种独特的送礼习俗——“馈岁”。从腊月廿三到正月十五,人们相互走访,互赠礼物,包括食品、饮品、衣物等。这种送礼范围广泛,不仅限于亲朋好友,还包括邻里、同事、上下级等。收到礼物后,人们通常会择日回赠,以示感谢。这种互动式的送礼方式,既加深了彼此间的感情,也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和谐发展。
古代送礼与现代送礼的差异
与现代送礼相比,古代送礼更注重礼仪和象征意义。现代人送礼更看重实用性,而古人则更注重礼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现代人可能会送电子产品、化妆品等实用礼物,而古人则更倾向于送书画、诗词、玉石等富有文化内涵的礼物。
此外,古代送礼更讲究礼仪规范和避讳,而现代送礼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例如,现代人在送礼时,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古人则更注重通过礼物的象征意义来传递情感。
古人送礼智慧对现代人的启示
古人送礼的智慧,对现代人仍有重要启示。在送礼时,我们应该:
- 注重礼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不仅仅是实用性。
- 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避免触犯禁忌。
- 通过礼物传递真挚的情感,而不是简单的物质交换。
- 送礼时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做到有的放矢。
送礼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从古人的送礼智慧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在现代社会,送礼不仅是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在送礼时,既要注重实用性,也要传承古人的送礼智慧,让送礼这门艺术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