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新发现:张献忠沉银遗址再出万件珍宝
岷江新发现:张献忠沉银遗址再出万件珍宝
2025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岷江江口沉银遗址再次取得重大考古发现。此次发掘历时两个多月,出水文物超过1万件,其中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妃的金册、银册,以及大量金银饰品和兵器。这一发现不仅实证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传说,更为研究明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1644年建立大西政权,自称“大西王”。1646年,张献忠在撤离成都时,携带大量金银财宝,沿岷江南下。当行至彭山江口河段时,遭遇明将杨展伏击,船只被毁,所载财宝沉入江底。此后数百年间,关于“江口沉银”的传说一直流传于世。
自2017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对江口沉银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截至2025年,经过6期发掘,已累计出水文物7.6万余件,其中不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包括:
- “蜀世子宝”金印:明代亲王世子的官方印信,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明代世子金宝实物
- “永昌督理之印”银印:张献忠大西政权的官方印信
- 金册、银册:明代藩王及张献忠政权的官方文书
- 金银饰品:包括戒指、耳环、发簪等,工艺精美
- 货币:包括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等
- 兵器: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
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张献忠政权的财富,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例如,带铭文的银锭涉及明代20余府、州、县,为研究明代财政制度提供了重要线索。
岷江河道复杂,水流湍急,加之数百年来的水文地质变化,使得沉银遗址的文物分布较为分散。考古专家采用围堰式考古等创新方式,首次在国内开展内水区域的水下考古,为类似遗址的发掘提供了宝贵经验。
目前,位于岷江、府河两江汇流处的江口沉银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预计将于2025年6月建成开馆。博物馆将展出江口沉银遗址出水的珍贵文物,包括册封妃嫔的金册、蜀王金宝、蜀世子宝以及西王赏功金币等,成为展示明代历史文化的又一重要窗口。
尽管已有重大发现,但专家认为,目前的成果可能仅为江口沉银考古的冰山一角。岷江广阔的水域和复杂的地质条件意味着,更多珍贵文物可能仍深埋于河底或岸边沙土中,等待着未来的发现。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文物探索活动都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尊重文化遗产。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关注专业考古团队的工作进展,通过博物馆等渠道了解历史文化,才是正确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