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宝鸡文物的历史见证者
何尊:宝鸡文物的历史见证者
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因出土大量珍贵青铜器而闻名于世。何尊内底刻有铭文“宅兹中国”,是目前已知最早出现“中国”二字的实物记录。这件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近年来,宝鸡通过创新展示手段和文创产品开发,让这些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何尊的出土背景和基本特征
1963年8月的一个雨后清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的村民陈堆在自家后院发现了一件铜器。这件铜器就是后来震惊考古界的何尊。何尊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
“宅兹中国”的历史意义
何尊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内底的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记录了天子对于宗小子何的训诰之辞,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嵩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祷辞,即“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这是周王朝开国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
何尊的保护和传承
何尊的出土和保护过程颇具传奇色彩。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发现了这件珍贵文物,以30元的价格将其买回博物馆。1975年,何尊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铭文并命名为“何尊”。此后,何尊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展览中亮相,成为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宝鸡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近年来,宝鸡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陕西宝鸡正在“活化”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特色展览、推出互动体验等方式,使文物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公众面前,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使西府丰富的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走入千家万户。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副院长翟慧萍认为,让文物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增强与游客、年轻群体的互动,是使文物古迹“活化”的有效举措。宝鸡各文博单位着重发力,探索拉近文物遗址与市民游客距离的新路径,让厚重的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产生更深远的意义。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开发了“青乐坊欢乐行”“周礼课堂”以及“童趣古今”等系列的社教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和民众走进博物馆里。同时还致力于打造流动的博物馆,走进校园,创新活动增强体验感,让年轻人更多地去了解青铜器及西周文化。
宝鸡以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名市”为目标,持续深化文旅商体深度融合,以突破都市旅游、推进全域旅游、健全支撑体系为重点,高位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配套出台引客入宝奖励办法和产业扶持政策,每年列支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各项坚实有力的政策部署使得宝鸡市文旅产业发展已进入陕西省第一方阵。
凤翔东湖、西府老街、水城·三国小镇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凤县双石铺镇入选陕西省第五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拟推荐名单;太白县获评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金台、扶风、眉县、凤县分别上榜2023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
在宝鸡文旅发展的道路上,可以看到“看中国·来宝鸡”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到文化创新与发展;从民间艺术的保护与扶持,到文化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宝鸡市在多个方面展现出了文化的繁荣与活力。随着“文化强市、旅游名市”的目标加速推进,宝鸡将在文化兴起上释放能量和潜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宝鸡、爱上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