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眼中的麻将:从“国戏”到“四害”的文化反思
胡适眼中的麻将:从“国戏”到“四害”的文化反思
麻将,这一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智力游戏,其起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麻将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由著名科学家、僧人一行法师为解决僧人无聊而创制;也有说法称,麻将由元末明初学者万秉超发明,以108张牌隐喻梁山好汉。到了清代咸丰时期,陈政钥对马吊牌进行改良,用竹骨取代纸牌,并制定详细的游戏规则,由此麻将开始风行神州。
民国时代著名学者胡适曾对麻将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有趣的转变。早年,他甚至戏称:“英国的国戏是板球,美国的国戏是棒球,日本的国戏是相扑,中国的国戏自然是麻将了。”然而,随着留学经历和个人体验的积累,他对麻将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1911年,胡适远赴美国留学。初到异国,他很快发现麻将已成为西方最时髦的游戏之一。书店里摆满了麻将指南,俱乐部里麻将桌林立,甚至留学生靠教麻将赚取生活费。胡适自己也一度沉溺其中,日记中频繁出现“周一注册学籍并打牌,周二上化学课并打牌……休息日,更是通宵达旦打麻将”的记录。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很快让他感到自责,他在日记中痛批自己:“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如此堕落。”
真正让胡适对麻将态度发生根本转变的是1926年的欧美游历。他发现,曾经风靡一时的麻将热潮已悄然退去,西方国家的民众转而投身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和文化学习。对比之下,他深感忧虑:“我们走遍世界,可曾看见哪一个长进的民族,文明的国家,肯这样荒时废业的吗?”从此,他将麻将列为继鸦片、八股和小脚之后的中国“第四害”,认为这种游戏对国家发展极为不利。
然而,麻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涵远非胡适所批判的那样简单。麻将的游戏规则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例如,麻将中的“吃”、“碰”、“杠”等操作,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互动模式。同时,麻将还体现了弱势也能战胜强势的理念,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以德报怨”、“以柔克刚”等理念不谋而合。
进入21世纪,麻将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更作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走向世界。1998年,麻将正式成为体育竞技项目,2005年,世界各国麻将组织共同成立世界麻将组织。2015年,第一届世界麻将运动会在海南三亚举办,吸引了超过40个国家的选手参与。许多海外孔子学院也将麻将纳入教学内容,通过游戏传播中国文化。
回望胡适对麻将的批判,我们不禁思考:他的观点是否过于绝对?在当今社会,麻将已不再是简单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交流工具。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正如一位学者所说:“麻将折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它的游戏规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先后有序的社会规则,以及弱势也能战胜强势的理念。”麻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价值远不止于简单的娱乐。
胡适对麻将的批判,反映了他对国家发展的深切关注。然而,麻将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它。作为一项智力游戏,麻将既能消磨时光,也能启迪智慧。在当代,麻将已从单纯的娱乐活动,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和交流工具,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