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掌权:清朝晚期的权力与改革
慈禧掌权:清朝晚期的权力与改革
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一举铲除八大顾命大臣,成功夺取政权。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清朝的政治格局,也开启了慈禧太后长达47年的统治时期。
权力巩固与政局稳定
掌权后的慈禧太后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手腕。她首先整顿吏治,重用汉臣,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稳定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同时,她还通过外交手段获取列强支持,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等起义,使清王朝获得暂时的稳定。这一时期,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欲,外交上没有吃大亏,洋务运动后清王朝的军事实力有所提高,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被称为“同治中兴”。
然而,慈禧太后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她与恭亲王奕䜣的关系时而合作,时而对立。奕䜣虽是慈禧掌权初期的重要盟友,但因政见不同多次被罢免。1884年,慈禧太后发动“甲申易枢”,罢免了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改革与危机
面对内忧外患,慈禧太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支持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方针,发展军用和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然而,这些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朝的危机。
1898年,康有为等人推动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慈禧太后虽然最初表示支持,但当她发现变法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权力时,果断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处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再次训政。
统治晚期与王朝衰落
进入20世纪,慈禧太后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外危机,被迫实行清末新政。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科举、建立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这些举措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现代化。然而,这些改革并未能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慈禧太后利用其斗争对列强宣战,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巨额赔款使清政府陷入财政困境,不得不通过增加税赋将负担转嫁给百姓,这加剧了社会矛盾,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太后选择溥仪为新帝,自即日起被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她在仪鸾殿去世,享年74岁。慈禧太后去世后,清朝失去了实际统治者,不久便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走向灭亡。
慈禧太后掌权47年,她的统治对清朝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她通过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她的专权统治也加剧了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最终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历史学家对慈禧太后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她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