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预制菜:一周不重样!
自制预制菜:一周不重样!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尝试自制预制菜。这种“做一次,吃一周”的生活方式,不仅解决了每天“吃什么”的世纪难题,还兼顾了健康和经济。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种既省时又美味的饮食新方式吧!
什么是自制预制菜?
自制预制菜,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动手提前制作并储存的饭菜。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批量制作一周所需的餐食,然后分装冷冻。食用时只需简单加热,就能享受到美味的饭菜。
哪些菜品适合自制预制菜?
并不是所有的菜品都适合做成预制菜。一般来说,以下几类食材比较理想:
肉类
肉类是自制预制菜的首选。比如宫保鸡丁、梅菜扣肉、红烧肉等,这些菜品经过冷冻后,口感和风味都能很好地保留。而且肉类的储存时间相对较长,不易变质。
根茎类蔬菜
像土豆、胡萝卜、莲藕等根茎类蔬菜,由于含水量较低,比较耐冻。可以提前切好,焯水后冷冻,需要时直接使用。
豆制品
豆干、豆腐等豆制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它们不仅耐储存,而且容易入味,适合批量制作。
花菜类
西兰花、花菜等,焯水后冷冻,可以保持较好的口感。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含水量高的蔬菜,如绿叶菜和番茄,不太适合长时间冷冻。而西葫芦、菜花等蔬菜,经过复热后口感会变差,因此不太推荐。
自制预制菜的储存技巧
生熟分开
生的食物可能携带各种细菌、寄生虫等,如果生熟混在一起冻,可能会产生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把生熟分开,以及做到密封储存就很重要。储存位置尽量上熟下生。
想节省空间,选可接触食品的密封袋,尽量挤出空气,真空储存。经常冷冻,想反复使用,且冰箱空间比较大,可以选不锈钢、硅胶、PP、PPSU 等材质的保鲜盒,购买时,注意看看可用的温度区间。
做好标签
你家冰箱冷冻室里是不是也能找到冻了好几年的肉?
冻门坚信冷冻即永存,可冷冻太久的菜、肉真的不好吃,以及我们冰箱的低温、储存环境未必一直很稳定。
想要吃得放心,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冷冻的食物标记好日期,合理安排食用顺序。
各种不同的食物,这里也给大家一个比较好的赏味期作为参考——
常见食物冷冻赏味期参考
食物冷冻后推荐食用期限
鲜肉3个月内
叶菜类3个月内
根茎类和豆类6~12个月
花菜类3~6个月
自制预制菜3~4个月
冷冻要速冻,解冻要冷藏
出于对营养、口感的考虑,冻门最好有一个有速冻功能的大冰箱。
冷冻的时候使用速冻功能,减少冰晶,如果是普通冰箱,就把冷冻室温度调到最低。
解冻的时候放在冷藏室里,缓慢解冻可以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和口感的破坏。时间紧迫也可以选择微波炉的解冻功能。
自制预制菜的经济效益
自制预制菜不仅方便,还能帮你省下一笔不小的开支。以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为例,如果每天中午点外卖,按照平均每餐30元计算,一个月的午餐开销就是900元。而如果选择自制预制菜,每月的食材成本大约在300-500元之间,加上偶尔的外卖和外出就餐,整体开销可以控制在600-800元,每月能节省200-300元。
自制预制菜的健康优势
相比外卖和餐馆的预制菜,自制预制菜在健康方面有明显优势:
- 食材安全:自己选购食材,可以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安全
- 营养均衡:可以根据个人需求搭配食材,保证营养均衡
- 低油低盐:自己烹饪可以控制油盐用量,更健康
- 避免浪费:按需制作,避免了外卖中常见的大份量导致的浪费
实用建议
- 合理规划:每周花3-4小时集中备菜,可以准备一周的餐食
- 多样化搭配:注意荤素搭配,保证营养均衡
- 适量原则:每次制作的量不宜过多,建议3-4个月为一个周期
- 安全第一:注意食材的储存条件和保质期,确保食品安全
自制预制菜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能享受到健康美味的饭菜。不妨这个周末就开始尝试,为自己准备一份“一周不重样”的预制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