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花灯节:藏族酥油的传统魅力
酥油花灯节:藏族酥油的传统魅力
每年藏历正月十五,藏族地区都会迎来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酥油花灯节。这一天,藏族人民会点亮数以万计的酥油灯,同时展示精美的酥油花,庆祝这一盛大的节日。特别是在拉萨的大昭寺以及青海塔尔寺等地,僧俗民众及民间艺术师们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藏式颜料制作出精致的酥油花,许多酥油花还以多个画幅构成连环故事,讲述藏民族的古老传说。这些精美的酥油花不仅展示了藏族人民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虔诚。
酥油花灯节的由来
酥油花灯节,又称燃灯节,是藏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起源于对西藏佛教历史上最伟大思想家、佛教大师宗喀巴的纪念。自从宗喀巴在1419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圆寂后,每年这一天,寺庙都举行纪念仪式,延续至今已有600年,无一中断。这一传统从寺庙传承至民间,每位藏族人都对这位为西藏佛教带来光明智慧的上师充满尊敬和怀念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喀巴大师的纪念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习俗节日,即燃灯节。由于燃灯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点亮酥油灯,因此也被称为“酥油灯节”。通过点亮酥油灯的方式,人们向宗喀巴大师表达对他的思念和敬仰。可以说西藏的燃灯节本质上是宗喀巴大师的纪念和追悼日。
酥油花的制作工艺
酥油花是酥油花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堪称一绝。酥油花的制作需要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进行,艺僧们需要将手浸入冰水中以保持酥油的形状。具体制作过程包括:
- 扎草人:用草或木头制作骨架
- 做胚胎:用酥油和草木灰混合物塑造基本形状
- 敷塑:用彩色酥油进行精细雕刻
- 装盘:将完成的作品固定在展板上
为了防止在制作酥油花的过程中因手的温度而使酥油坯料融化变形,艺僧们就在室温控制在零摄氏度的作坊里从事制作,他们每个人身边都放有一个盛有冰块的水盆,时不时将手浸入冰水中降低手的温度,细节中窥见匠心。
酥油花灯节的盛况
酥油花灯节期间,藏族地区处处烛光闪耀,神圣而庄重。人们在寺院内外神坛上,以及家中的经堂里点燃酥油灯,昼夜不灭,以祭奠宗喀巴大师,并祈愿大师赐予善良的人们以智慧、平安、幸福和吉祥。
在塔尔寺等重要寺院,酥油花展是节日的重要内容。艺僧们会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酥油花,包括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这些酥油花不仅造型逼真,色彩鲜艳,而且规模宏大,常常以连环画的形式展现藏族的古老传说和佛教故事。
文化内涵与传承
酥油花灯节不仅是藏族人民的宗教节日,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酥油花作为藏族艺术的精华,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006年5月20日,塔尔寺酥油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塔尔寺酥油花非遗传承者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罗藏昂秀,省级非遗传承人罗藏仁增、坚赞华藏、彭措坚参、旦曲更桑等。多年来在这些非遗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与实践下,在艺僧们的刻苦努力下,塔尔寺酥油花艺术更加精湛有魅力,每一年都在用最震撼的作品吸引着全世界人民的目光与热情的掌声。
酥油花灯节不仅是藏族饮食文化的象征,更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丰富用途成为高原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