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佛光寺:梁思成眼中的“中国第一国宝”
五台山佛光寺:梁思成眼中的“中国第一国宝”
1937年7月5日,中国营造学社调查组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了一座震惊中外的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这座始建于公元857年的木构建筑,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更是梁思成眼中“最珍贵的国宝”。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年)。寺内现存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东大殿。这座唐代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建在石台基座上,平面采用“金厢斗底槽”结构。内外柱等高,柱身圆形,上端略有卷杀,檐柱有侧脚和升起。
东大殿的建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斗拱结构:斗拱高度约为柱高的1/2,殿檐探出达3.96米。这种设计不仅美观,更具有实用功能。斗拱能够分散和传递来自不同方向的力,使得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分散地震波的能量。
材分制:建筑所用木材断面比例接近黄金比例(30厘米×20.5厘米),与《营造法式》中规定的3:2比例十分接近。这种标准化的用材方式,确保了建筑的稳固性和合理性。
整体结构:铺作层由尺度较小的木料交错咬合拼搭而成,纵横架组合构件受力特征良好。外槽檐柱和内柱上的斗拱联为整体后,结构吸收地震能量的作用很强。
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不仅打破了日本学者关于中国已无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更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梁思成曾评价说:“在一座大殿内,有唐代绘画、唐代书法、唐代雕塑和唐代建筑。个别地说,它们是稀世之珍,而集中在一起,更是独一无二。”
除了东大殿,寺内的祖师塔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座创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的墓塔,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二层,通高约8米,上实下空,形制独特。梁思成根据塔的形制判断该塔是魏齐间物。塔身上层檐下原绘有人字形斗拱和额枋蜀柱,这些彩绘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鉴别塔的时代的重要标志。
佛光寺的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其抗震性和保存状况良好,历经多次地震仍保持结构完整,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佛光寺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
1961年,佛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包括佛光寺在内的五台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千年古刹,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学者和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