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泸州分水油纸伞厂:千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探访泸州分水油纸伞厂:千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有一家油纸伞博物馆。馆前,65岁的毕六福正费力地撑起一把直径3.5米、重达百斤的油纸伞。站在伞底仰头看,数千针丝线经纬交织,形成独特的几何美感。这把伞曾在成都大运会上展出,但并非他制作的最大作品。毕六福口中那把名为“天上漓江”的巨型油纸伞,直径达16.2米、重1000余斤,现存于广西阳朔某戏楼,为他赢得了“中国伞王”的美誉。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毕六福不仅是一位匠人,更是一位文化守护者。在他手中,这门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工艺正在焕发新生。
96道工序铸就匠心
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从选材到成品,一把伞要经过96道纯手工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伞骨选用海拔800米以上阳坡生长满3年的楠竹,这种竹料结构紧密、柔韧性强;伞托、伞柄则用岩桐树、杉木树制作,保证质地坚韧、经久耐用。工艺方面更是精细,从伞架制作到石印制版,再到糊裱、网边、上油、穿线,全部依靠纯手工操作,使其符合纸伞四沟平整、不露接头、桐油涂抹均匀等一系列质量标准。
其中,“伞斗满穿”这一工序尤为独特。工人要用五彩丝线在伞架上预先打好的细孔中来回线穿两千多针,最终勾勒出的线路的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而裱糊工序则采用古法湿糊传统技艺,整个伞面分为6至12个小面,每个小面先用特制浆糊湿润,再贴在伞骨上,每个小面至少贴三层纸,以保证伞面间留有空隙,日后使用中不会干裂。
文化传承与创新
油纸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古时学子赶考,行李中必带油纸伞,它既可遮风挡雨,又寄托着家乡故人的思念与祝福。女子出嫁时,娘家也会赠送油纸伞,取“有子”的谐音,寓意早生贵子。
在现代,分水油纸伞又有了新的文化诠释。它不仅是影视剧中的重要道具,更成为一种文化伴手礼。毕六福的儿子毕原绅创新性地开发出京剧脸谱、大熊猫、植物标本、国风古韵、国色满庭芳等系列油纸伞,伞面图样已超过千种。这些独具中国风的伞不仅在国内热销,还远销海外,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从困境到复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布伞的普及,油纸伞逐步退出市场,制作工艺也面临失传。毕六福回忆说,最困难的时候,一个月都卖不出几把伞,分水油纸伞厂处于生死一线。
转折点出现在2007年。这一年,分水油纸伞晋升为省级非遗,次年又申报成功国家级非遗。政府的积极推广、媒体的宣传让其名声回暖。毕六福说,这些年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空前,分水油纸伞已经成为分水岭镇一张靓丽名片,“名声越来越响了!”
如今,分水油纸伞产业已实现规模化发展。数据显示,泸州目前从事纸伞产业的技术人员有近300余人,全市油纸伞品牌从过去一个增加到十几个。2024年,毕六福油纸伞更荣获“四川老字号”的称号,成为全省唯一入选的手工艺品老字号。
未来展望
在毕六福父子的努力下,分水油纸伞不仅是一种传统工艺品,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毕六福所说:“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吃油纸伞饭长大的,这门手艺一定不能丢了!”
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他们的带领下,分水油纸伞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