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甲路油纸伞:千年匠心,文化传承
江西甲路油纸伞:千年匠心,文化传承
2024年,江西甲路油纸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传统工艺再次走进公众视野。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雨具之一,油纸伞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而甲路油纸伞,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价值,在众多油纸伞中脱颖而出,成为江南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历史渊源:从宋代传承至今的匠心
甲路油纸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据记载,南宋丞相马延鸾(甲路张氏女婿)在成淳五年(公元1269年)从京城带回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逐渐做出名气,成为江南地区的传统名牌产品。清康熙年间,甲路纸伞已被载入《婺源县志》,足见其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工艺精良:七十二道工序打造的艺术品
甲路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堪称一绝。从选材到成品,需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首先,要精选竹子作为伞骨,经过水浸、日晒等处理后,进行钻孔、拼架、穿线等工序,制成伞的骨架。然后,将裁好的纸粘在骨架上,修边定型后曝晒。接下来,由专业画师在伞面上绘制图案,再经过晒干,最后在伞面刷上熟桐油,待完全干后方可使用。
甲路油纸伞的制作工具也十分讲究,品质控制严格。例如,伞托必须选用大山里砍伐的通木,工具要求“四沟”平整不露接头、“牙子”不露口,“胚子”、“托子”不露“猪鼻孔”,涂桐油要求均匀。伞面绘制更是由专业画师完成,主要取材于传统国画题材,也有各种民间题材,切合不同喜庆场合。
文化内涵:不只是雨具,更是文化符号
油纸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道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
油纸伞的寓意也十分丰富。伞字繁体是“傘”,从繁体字角度看,是人字头下面四个“人”字,自古寓意为五子登科。油纸与“有子”音近;伞架为“人”字形(由几十个人字形状组成),寓意多子多福。伞骨为竹,竹报平安,寓意节节高升。
现代传承:古老工艺焕发新生机
近年来,甲路油纸伞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婺源县甲路工艺伞有限公司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制伞工艺传承人。目前,已带动就业150余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传承人达12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工艺,甲路伞积极开展拍摄制伞工艺、绘画伞面等体验项目,每年接待游客数万人。与婺源县詹天佑小学合作的《探寻甲路纸伞技艺》研学旅行案例,获得2020年上饶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一等奖。2020年,集展览、研学为一体的新的基地研学馆投入使用,可一次性同时容纳300人开展研学活动。
甲路油纸伞的创新还体现在产品设计上。在传承人的努力下,甲路纸伞伞头由过去单一的油布包裹,创新打造出葫芦形伞顶,“葫芦”谐音“护禄”“福禄”,意喻祈求幸福。这种创新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美观度,也赋予了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2012年12月,甲路伞在“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中获得产品创意优秀奖。2016年,甲路伞厂被列入江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20年,甲路纸伞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收藏价值:传统工艺的现代魅力
甲路油纸伞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文化价值,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它不仅是实用的雨具,更是一件艺术品。每一把伞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每一幅伞面的图案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作为家居装饰,还是作为文化礼品,甲路油纸伞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在现代社会,甲路油纸伞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它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份文化遗产,让它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