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疫情激增至37年新高!专家解读防控要点
百日咳疫情激增至37年新高!专家解读防控要点
2024年,百日咳疫情在我国呈现爆发态势。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最新数据,截至4月底,全国已报告百日咳病例150,730例,死亡20例,其中仅4月单月就新增91,272例。这一数据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6倍,预计全年病例数和死亡数可能达到近37年来的最高值。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播散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这些带菌的飞沫后容易被感染。该病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7-10天,传染期最长可达6周,其中潜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2-3周内传染性最强。
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但婴幼儿尤为敏感。据统计,1岁以下婴儿百日咳发病率最高,5岁到9岁儿童发病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接种百日咳疫苗还是自然感染,均不能产生终生免疫,因此需要定期接种疫苗以维持免疫力。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我国已调整百日咳疫苗接种程序。自2025年1月1日起,将现行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调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这一调整旨在让婴幼儿更早获得对百日咳的免疫力,提高儿童百日咳的免疫水平。
除了接种疫苗,个人防护措施也非常重要。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应科学佩戴口罩,家长若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在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感染风险。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居室常通风,注意合理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对于与百日咳病例有接触史的人群,应进行21天自我健康监测。监测期间如无咳嗽、流涕、发热等不适症状,可正常学习工作;避免与婴幼儿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近距离接触,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百日咳的早期症状与其他呼吸道感染相似,如流感、普通感冒等。因此,仅凭临床症状很难确定是否患有百日咳。而核酸检测可以通过检测样本中的百日咳杆菌核酸来确定感染情况,从而实现早期诊断。疾控局最新百日咳防控方案要求:对百日咳开展多渠道监测,发现百日咳需依法上报;推荐:感染早期尤其是卡他期和痉咳期优先采集鼻咽拭子样本进行核酸检测。
面对百日咳疫情的严峻形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通过接种疫苗、科学佩戴口罩、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身边易感人群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百日咳疫情的蔓延,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