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园:270年历史的江南园林艺术瑰宝
曲水园:270年历史的江南园林艺术瑰宝
曲水园,这座位于上海青浦区的古典园林,以其270多年的历史和独特的江南园林艺术风格,成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作为一座承载着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园林,曲水园不仅见证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更以其精妙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江南古韵。
历史沿革:从“一文园”到“曲水园”
曲水园的建设始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最初是青浦城邑庙的附属园林。据记载,建园时曾向城中每个居民征募一文钱,因此又有“一文园”之称。这一历史细节在园内南大门后的仪门北面镌刻的“一文园址”四字中得到了佐证。
嘉庆三年(1798年),园林更名为“曲水园”,这一改动源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典故,体现了园林设计者对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追求。2014年,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园林被正式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得到了官方认可。
园林设计:以水为中心的精妙布局
曲水园的整体设计以荷花池为中心,环池而增景,堂堂近水,亭亭靠池。这种布局不仅体现了江南园林“以水为魂”的设计理念,更创造出“深深院落重重水,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园内的建筑布局严谨而富有变化。凝和堂作为全园主景,宏丽轩敞,其建筑为单檐歇山式,青瓦白墙,四方而高,庄严肃穆。堂脊饰以龙凤,象征福祥。堂周环绕回廊,廊下设栏,游客可凭栏观景。堂前小院,筑粉墙,栽植女贞、金桂、白玉兰等树木。堂内匾额最初由清代名臣李鸿章所书,堂之东西两壁悬挂五尺长的大幅字画。
花神堂原是祭祀花神的地方,昔日堂内供奉十二月令花神像,原名花神祠,始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花神堂由三间抱厦组成,四面围墙,独立成园,庭院周围种植了十余株桂树,这些树木高大挺拔,树龄均超过百年。庭院中还生长着两株上海最大、最古老的白皮松,它们树姿斜逸旁出,极具观赏价值。花神堂背靠“恍对飞来”亭,遥望“小飞来”,窗景优美。
有觉堂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是园内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极具古建筑的传统特色,其四周回廊环抱,房顶不见梁柱,全用板梢榫接结构,俗称“无梁殿”,是上海市仅存的两座无梁殿之一,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得月轩位于荷花池西岸,始建于清乾隆丙寅年(1746年)。它坐西朝东,是一排两层楼的红墙水轩,采用中国传统风格的砖木结构,轩内常年陈列着青浦名人字画。东面正对园林,一字排开84扇长窗。打开窗户,便可俯瞰宽阔湖水和蜿蜒曲水。当玉兔东升,皓月当空时,身处得月轩中,皎洁明月似乎触手可及,正应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古语。
绿波廊是曲水园的点睛之笔。这条长廊南起古色古香的水月亭,北至公园北端的咏真斋,全长逾百米。廊体设计巧妙,时而开阔,时而收敛,姿态多变。其间点缀着木香石架、听橹水阁、衍圣古亭等景点,增添了不少趣味。整条长廊向东敞开,将面积达万余平方米的护城河纳入园中。从廊中眺望,但见碧波荡漾,天光云影与岸边嘉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江南水乡画卷。
荷花池是曲水园的水景精华。池背靠大假山,面对凝和堂、花神堂等古典建筑,左襟得月轩,右带迎曦亭。池岸环线曲折多变,汀矶交错,亭桥相映,岸边古树名木环绕。池水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池中绿叶田田,红花摇曳,莲株挺拔直立,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雨后,荷叶上的水珠滚动闪光,恰如宋代宗师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石鼓文书艺苑位于曲水园西北部,是展览石鼓文及相关书法作品的场所。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文字刻于鼓形的花岗岩上,每块石鼓皆刻有一首诗,此处展示的是石鼓仿制品。石鼓文书艺苑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八角形石鼓亭。亭顶饰有一头东望的梅花鹿,仿佛正在将曲水园的美景尽收眼底。
文化价值: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曲水园不仅是观赏自然美景的场所,更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园内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包括传统戏曲、评弹演出、书法绘画展览等,为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平台。
保护与传承:让古典园林焕发新生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曲水园对园内的35处建筑进行了修复和提升。修复工作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如青瓦白墙、歇山式屋顶等清代建筑特征。同时,园方还优化了游客服务设施,确保游客能够安全、舒适地游览。
此外,青浦区还在曲水园周边进行夜景照明工程,让古典园林在夜色中更显璀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提升了游客的观赏体验,也让这座古老的园林焕发出新的生机。
曲水园作为江南园林艺术的瑰宝,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精湛技艺,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它不仅是人们休闲赏景的理想场所,更是一座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博物馆,向世人诉说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