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红楼梦》版本差异:贾母与黛玉之死的不同诠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红楼梦》版本差异:贾母与黛玉之死的不同诠释

引用
网易
6
来源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IN9V0BM05566FH1.html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254632108907484
3.
https://www.sohu.com/a/835471846_523187
4.
https://m.douyin.com/share/video/7403570060733713703
5.
http://book.newdu.com/m/view.php?aid=49089
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928/21/37581541_1135272022.shtml

在《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中,贾母与林黛玉之死是两个重要的情节节点,它们不仅关系到人物的命运走向,也深刻影响着整部小说的主题表达。然而,在曹雪芹的原著与高鹗的续作中,这两个情节的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不同版本间的创作意图。

01

曹雪芹原著中的暗示与留白

在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原著中,关于贾母与黛玉之死的描写相对隐晦。曹雪芹善于通过暗示和象征来预示人物的命运,而非直接展开情节。例如,黛玉的《葬花吟》就是她悲剧命运的隐喻: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这首诗无意间预示了她自己的命运,展现了她悲剧性的一生。而贾母的结局则更多体现在她对家族未来的忧虑和对宝玉、黛玉等人命运的关切中。曹雪芹通过贾母对家族事务的处理和对下一代的教育,展现了她作为家族长辈的智慧与无奈。这种留白式的处理,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也使得人物命运更具开放性。

02

高鹗续作中的明确与强化

相比之下,高鹗的续作则对这两个情节进行了更为明确的描写。在高鹗的笔下,黛玉之死被安排在第97回,其情景描写细腻而悲凉:

“黛玉此时已气息奄奄,不能言语,只微微的睁眼看了宝玉一眼,便闭上了。宝玉见黛玉已死,心中大恸,哭道:‘黛玉,你死得好苦啊!’说着,便昏厥过去。”

而贾母之死则出现在第110回,其临终场景同样充满情感张力:

“贾母道:‘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们两个小冤家,以后不要再赌气吵嘴,要和睦相处。’她还遗憾没能见到他们成亲,并嘱咐家人照顾他们。”

高鹗的续作通过这些具体的描写,强化了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同时也明确了他们的命运走向。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让故事更加完整,但也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得人物命运的多义性有所减弱。

03

版本差异背后的创作意图

曹雪芹与高鹗在处理贾母与黛玉之死时的差异,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创作意图。曹雪芹更倾向于通过暗示和象征来展现人物命运,这种留白式的处理让读者能够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形成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而高鹗的续作则更注重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通过明确的描写来引导读者理解人物命运,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让故事更加清晰,但也可能限制了文本的多义性。

04

结语

《红楼梦》不同版本中贾母与黛玉之死的差异,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留白与明确、暗示与直述的不同艺术手法。曹雪芹的原著通过暗示和留白,展现了人物命运的多义性;而高鹗的续作则通过明确的描写,完成了故事的闭环。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艺术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正如脂砚斋所言:“一部大书,起是梦,结是梦,事事皆梦。”或许,正是这种留白与想象的空间,让《红楼梦》成为了永恒的艺术瑰宝。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