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油纸伞:四百年匠心传承的东方浪漫
分水油纸伞:四百年匠心传承的东方浪漫
2025年央视春晚小品《借伞》中,赵雅芝和叶童时隔多年再次同框,重现《白蛇传》中“断桥借伞”的经典桥段。节目中,那把精致的油纸伞不仅是一件道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四百年的匠心传承
分水油纸伞,这门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的传统工艺,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以竹为骨,以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
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锯托、穿绞、网边、糊纸、扎工、幌油、箍烤等九十多道工序。一把油纸伞包含长骨32根,短骨32根,共64根,代表着八八六十四个卦象,伞顶为乾,伞底为坤。在伞骨中穿梭的五色丝线,代表五行。还有伞顶的四维方巾,它代表的则是礼、义、廉、耻。这些细节无不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油纸伞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用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油纸伞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红色油纸伞常用于传统婚礼,寓意避邪和美满;男子成年礼时,父母赠予油纸伞,寄托着支撑门户的期望。此外,油纸伞还象征着多子、多福、节节高升等美好祝愿。
在文学作品中,油纸伞常常与江南水乡、烟雨蒙蒙的意境相联系,成为诗意的象征。戴望舒的《雨巷》中,那把油纸伞为丁香一样的姑娘增添了几分婉约与哀愁;《白蛇传》里,许仙与白蛇娘子在西湖断桥边的相遇,更是因油纸伞而结缘。
传承与创新
进入现代社会,面对工业化产品的冲击,分水油纸伞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在政府的支持和传统手工艺人的坚守下,这门古老工艺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苏恒泰油纸伞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苏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和哥哥苏纯、苏雷一起传承“苏恒泰”油纸伞的制作技艺,每把油纸伞都是由匠人经过十几道繁复的工序精心制作而成。苏峰认为,油纸伞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适应现代审美,苏峰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他将油纸伞与国风新浪潮相结合,使其重新受到大众关注。如今,油纸伞不仅出现在传统婚礼和民俗活动中,更成为年轻人喜爱的装饰品和艺术品。
2025年春晚小品《借伞》中,油纸伞的亮相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了这门传统工艺。它不仅是雨中的一把伞,更是中华文化的一颗明珠。在新时代的春风中,分水油纸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续写着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