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大桥:从情怀到拥堵,这座城市的交通之困
南京长江大桥:从情怀到拥堵,这座城市的交通之困
2024年12月,一则关于南京长江大桥交通拥堵的新闻引发全城热议。高德地图数据显示,最近7天全市道路“拥堵延时指数”排名前三的道路均通往南京长江大桥。这座承载着南京人无数回忆的大桥,在复通后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交通压力。
一座桥,一座城
南京长江大桥,这座始建于1960年的钢铁巨龙,不仅是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更是一座凝聚着民族自豪感的“争气桥”。大桥的建成,打破了外国专家“在南京江面上不能建桥”的断言,成为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大桥全长6772米,正桥1576米,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轨复线铁路桥。它不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成就,更成为了南京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精神的象征。在南京人的心中,大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一种情怀,一种记忆。
拥堵,成为新的常态
然而,这份情怀在现实面前显得有些无奈。大桥复通后,原本的交通拥堵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每天早晚高峰,大桥南北两端的辅道上,车辆排起了长龙,缓慢挪动的车流让人倍感焦虑。
据南京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南京4条免费过江通道中,定淮门隧道日均通行量达10.9万辆,应天大街隧道和燕子矶隧道日均通行量都达到10.2万辆,江心洲大桥日均通行9.5万辆。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大桥南堡两侧交警的日夜坚守,是桥面行驶虽畅通但上下桥辅道车辆积压缓行的尴尬现实。
拥堵之源
造成大桥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桥作为免费过江通道,自然成为许多车主的首选。其次,城市交通规划的滞后性也难辞其咎。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的路网已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此外,周边路网的承载能力不足,也加剧了大桥的交通压力。
寻求破解之道
面对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南京市政府和交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2025年1月1日起,江心洲长江大桥—夹江隧道、应天大街长江隧道、定淮门长江隧道、燕子矶长江隧道,工作日早晚高峰即7:00—9:00、17:00—19:00禁止非苏A号牌机动车(含临时号牌)通行。同时,江心洲长江大桥—夹江隧道工作日早晚高峰即7:00—9:00、17:00—19:00禁止本市籍轻型(含)以下货车通行,新能源轻型(含)以下封闭、厢式货车除外。
华设设计集团总规划师邓润飞认为,早晚高峰限制外地车辆的做法,在国内大城市中是比较普遍的。这次南京的调控,比北上广时间更短、范围更小。主要影响两类车流,一类是外地来南京办事的商务客流,这部分交通避峰出行的余地较大,所以影响有限。一类是生活在南京却开外牌车的人,影响相对大。
然而,这些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专家认为,仅靠限行并不能彻底解决过江拥堵问题。根据《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南京规划了24处过江通道,其中2025年将开通5条新过江通道,包括建宁西路隧道、仙新路大桥和龙潭长江大桥等。这些新通道的建成,将有效分流桥北到鼓楼的车流。
未来之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过江拥堵问题,仅仅依靠增加过江通道数量是不够的。专家建议,应大幅增加大容量公共交通的过江能力,同时注重城市组团内部职居均衡性,完善生活配套,减少大规模、长距离跨区域、跨江出行。
作为南京人,我们期待着大桥的交通状况能够得到改善,更期待着城市交通能够更加便捷。在等待新过江通道建成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自身做起,合理规划出行方式,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为缓解交通拥堵贡献一份力量。毕竟,大桥不仅是我们的出行通道,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象征,值得我们共同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