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世界级的“小品王”赵本山,是来自东北地区,而不是别的地方
为何世界级的“小品王”赵本山,是来自东北地区,而不是别的地方
世界级“小品王”赵本山的家乡开原市,不仅孕育了这位艺术大师,更见证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从明朝的开原城到清朝的“闯关东”,再到独具特色的二人转艺术,这片黑土地如何成为曲艺文化的沃土?
公元1388年,明朝建立二十一年,明军在捕鱼儿海大胜元军,元军一路北逃。朱元璋在这场战役胜利后,开始正式分封诸王镇守东北。此前元朝曾在东北划分了不少统治区域,其中一部分地区叫开元路。朱元璋掌控东北后,将开元路的治所挪到了咸平府,并采纳神机军师刘伯温的建议,将“开元”改为“开原”,咸平府后来也成为开原市的老城。
不过,当时的东北地区因为冬季漫长且交通不便,人口数量并不算多,主要由当地少数民族、驻守将士和少量流放犯人组成。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朝后,曾大力招募流民充实东北,但这项政策仅执行了15年就被迫中断。康熙皇帝出于巩固统治的考虑,实施了长达近200年的“封禁政策”,严禁中原人进入东北发展。
直到西方列强入侵后,清廷才开始逐步开放东北。据统计,清朝入关初期东北人口不到100万,到1911年已激增至1841万,其中大部分来自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尤以山东移民居多。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为东北带来了“人口红利”和“文化红利”。
东北的娱乐文化以“二人转”为代表,这种艺术形式融合了东北大秧歌和莲花落的特色。东北大秧歌早在康熙年间就有记载,是一种庆祝节日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活动,包含了萨满舞蹈、少数民族特色才艺以及中原传统曲艺节目。而莲花落则起源于宋代,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之所以能在东北落地生根,一方面得益于东北多元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东北独特的农业经济结构。漫长的冬季和相对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乡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使得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
东北二人转的经久不衰,在整个中国曲艺界都是首屈一指的。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为基层曲艺演员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培养出赵本山这样的世界级“小品王”,以及其他众多曲艺界翘楚。
由此可见,东北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土壤,为赵本山这样的艺术大师的诞生提供了沃土。即使没有赵本山,也一定会有其他人扛起这杆大旗。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东北这片黑土地应该还会不断涌现出更多艺术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