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变“高考密卷”:当文化盛宴遭遇知识点围猎
春晚变“高考密卷”:当文化盛宴遭遇知识点围猎
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汇聚了歌舞、戏曲、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春晚融入了丰富的四川元素,从吉祥物“巳升升”的设计到多位川籍艺人的精彩演出,展现了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这场文化盛宴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高考知识点围猎”热潮。当开场秀《迎福》展现精妙绝伦的中式美学时,一群中学生正在埋头记录“非遗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当中国民歌与秘鲁民谣在《山鹰和兰花花》中交汇时,家长群里的笔记接龙已经滚动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场始于文化盛宴的春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演变为一场“知识点围猎”的狂欢。大年初一,各类“高考密卷级解析”铺天盖地,看似热闹的“看春晚学知识”风潮,实则暴露出教育功利化与流量狂欢合谋下的集体迷失。
培训机构将歌舞节目《秧BOT》转写成物理大题,把《庆·新年》的跨年狂欢换算成“政治考点覆盖率”,这种机械的知识转化已然背离了文化浸润的初衷。更有教育公众号在除夕夜春晚尚未结束前就已抢先发布“知识点解析”,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令人咋舌。
这种现象背后,是教育工具化思维的蔓延。正如教育研究者所指出的,过度强调“知识点捕猎”会导致青少年陷入“工具性观看”的认知陷阱。以2024年央视春晚为例,学生们“熟练记录《山河诗长安》中出现的38首唐诗,却对‘李白乘舟将欲行’的洒脱浪漫无动于衷;能精准拆解《我们的春晚》中出现的12项科技成果,却丧失了感受技术美学的基本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过度解读”正在制造新的认知屏障。历年高考涉及春晚的题目,绝大部分只是将春晚作为背景材料,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读材料的能力,而非具体的节目细节。那些号称“必考”的自媒体解析,往往陷入“过度拆解反失精髓”的悖论——就像把《笔走龙蛇》的刚柔并济拆成动作口诀,把《一起China Fun》的旋律切割成作文金句,看似高效的“知识提纯”,实则消解了节目整体的感染力。
破解这一困局的关键,在于把握文化熏陶与知识学习的平衡点。教育的改革方向应该是将知识习得与审美体验、思维培养有机融合,让春晚真正成为滋养成长的文化土壤。
监管部门需要对“高考噱头”式营销重拳整治,教育机构和家长则应重塑“成长比成功重要,素养比分数珍贵”的教育共识。正如教育学家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让我们放下对“知识点密度”的执念,真正去感受春晚的文化魅力,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能力的人。
“看春晚学知识”本无过错,但若用力过猛,便成了买椟还珠的现代寓言。当我们不再用分数去衡量文化的魅力,或许才能真正听见《我的家》里青山绿水的和鸣,读懂《栋梁》中传统技艺与现代价值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