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方回《怀惭》:一个南宋遗民的"今非昔比"之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方回《怀惭》:一个南宋遗民的"今非昔比"之叹

引用
百度
8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2%BC%E4%BA%A1%E8%A9%A9%E4%B8%89%E9%A6%96/1469163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19A00TMK00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2%BC%E4%BA%A1%E8%AF%97%E4%B8%89%E9%A6%96/1469163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6%E6%B8%8A%E6%98%8E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6%96%B9_(%E4%BD%9C%E5%AE%B6)
6.
https://m.gushiwen.cn/shiwens/default.aspx?tstr=%E6%80%80%E5%8F%A4
7.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85%8C%E4%B8%AD%E5%BF%97
8.
https://www.gdjct.gd.gov.cn/zthz/xznyzmjf/ym/content/post_198840.html

南宋末年,江山易主,许多文人士大夫在这样的历史转折中,经历了巨大的人生起伏。方回,这位南宋末年的诗人,用他的《怀惭》诗,道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共同心声。

01

《怀惭》:一首南宋遗民的哀歌

方回的《怀惭》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逃生何处可茅庵,城市山林总不堪。
为客囊空无薏苡,到家身隐似江南。
百年粗饭犹能饱,十月新阳已可贪。
世事人情亦如此,只须闭口不须谈。

这首诗写于方回晚年,此时的他已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诗中的"逃生"二字,道出了南宋遗民的共同处境。"城市山林总不堪"则揭示了无论身处何地,都无法摆脱内心的煎熬。

02

方回:一个时代的见证者

方回(1227-1305),字万里,号虚谷,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他生于南宋,经历了宋元易代的动荡时期。方回早年科举不第,后以诗文闻名,曾任严州学官。南宋灭亡后,他拒绝在元朝为官,以遗民身份隐居。

方回的生平经历,正是《怀惭》诗中"今非昔比"感慨的现实注脚。从一个南宋的士大夫,到元朝统治下的遗民,方回的人生轨迹,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普遍遭遇。

03

从个人到时代:"今非昔比"的多重意蕴

《怀惭》诗中的"今非昔比",不仅仅是个人境遇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南宋灭亡后,许多文人士大夫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要么屈身事元,要么隐居守节。方回选择了后者,但这种选择也带来了生活的困顿。

"为客囊空无薏苡,到家身隐似江南",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方回晚年的贫困生活。"薏苡"典出《后汉书》,比喻因嫌疑而蒙受的冤屈。方回以"无薏苡"自嘲,既表达了生活的清贫,也暗示了自己保持清白的操守。

04

"今非昔比":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今非昔比"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从陶渊明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再到方回的《怀惭》,不同时代的诗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世事的变迁。

方回的《怀惭》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的悲欢,触及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在历史的巨变中,个体如何安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问题,不仅属于南宋末年的文人,也属于每一个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我定位的人。

05

结语:历史的回响

方回的《怀惭》诗,以其质朴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位南宋遗民的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是方回个人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状态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一个文人如何用诗歌,记录下自己对过去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正如诗中所言:"世事人情亦如此,只须闭口不须谈。"这句看似平淡的收尾,却蕴含着无尽的沧桑与感慨。它提醒我们,有些历史的伤痛,也许永远无法言说,只能在诗文中默默流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