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古城:千年历史中的藜峨楼探秘
福泉古城:千年历史中的藜峨楼探秘
在贵州省中部的福泉市,有一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城,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藜峨楼。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城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福泉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藜峨楼坐落于福泉市北部的县府路上,高七米多的城墙由青石垒筑而成,城楼上“藜峨楼”三个金字熠熠生辉。城墙表面布满了点点青苔和丛丛杂草,这些自然的印记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城的沧桑岁月。站在城楼上远眺,四周的景色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福泉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此设立平越卫,标志着福泉古城建设的开始。最初,城墙为土筑,周长一千四百丈,折合4666米,城墙高一丈二尺,宽一丈五尺,呈正方形,设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到了洪武三十四年(1401年),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城墙改用青石砌筑,形成了更加坚固的石城。
古城最独特之处在于其小西门水城的设计。由于城内无水,战时人马常因缺水而陷入困境。成化年间,平越卫指挥张能意识到这一问题,便在城西增设小西门,将城墙延伸至河边,引水入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总兵安大朝等人进一步完善这一设计,在外增筑一段城墙,将河段包入城中,形成了内城、水城、外城的三层结构。这种设计不仅解决了城内居民的饮水问题,还在战时有效防止了水源被截断,展现了古人卓越的军事智慧。
福泉古城墙的建筑工艺令人称道。城墙依山而建,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城墙上设有串楼、垛口、窝铺等军事设施,形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为了便于观察敌情和射击,城墙还设有箭窗和炮眼。在小西门外,两座三孔石桥横跨河流,桥孔上设有放置铁闸的闸槽,可以根据需要开闸放水御敌。这种将河流纳入城防体系的设计,在国内其他地方实属罕见,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的绝妙之作”。
古城内保存了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夫第”和茅以升旧居。 “大夫第”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是一座封闭的四合院,由正殿、东西厢房、耳房和山门组成,建筑面积达500多平方米。这里曾作为贵州古城屯堡专题博物馆,展示了省内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军事设施。茅以升旧居则见证了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居住历史。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福泉古城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泉古城垣于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已成为福泉市的重要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景区还推出了福文化节、阳戏文化节等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古城的文化内涵。
福泉古城不仅是贵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杰出代表。它见证了中国六百多年的沧桑历史,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这座古城墙上,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能体会到古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