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千年古风 创文化活力:查济村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承千年古风 创文化活力:查济村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查济村,这座拥有1400年历史的古村落,以其保存完好的200余处古建筑群闻名于世。近年来,通过发展写生研学产业、传承非遗文化、提升村民文化生活品质等举措,这座千年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为正在查济村专注风景写生的画家与学子。
走进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查济村,仿佛置身于一幅古雅的山水画卷。远处青山静默,许溪、岑溪、石溪三水穿村而过,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青石板路上,各式古桥映入眼帘,桥下浣衣女子的棒槌声声入耳,宛如词牌名的韵律。随处可见的画架、画板,以及专注写生的学子,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群身着红衣的妇女,手持竹筒,随着音乐起舞,展现着当地非遗“打莲湘”的独特魅力,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写生研学让文旅产业更富活力
在始建于明代洪熙年间的宝公祠前,微风轻拂,一幅用水粉绘制的小桥流水人家图画跃然纸上。查济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始建于唐代,现存元代至清代古建筑200余处,包括桥梁、祠堂、庙宇等各类建筑,被誉为“中华写生第一村”。
86岁的柳新生是定居在查济村的画家,也是推动该村开办特色写生基地的先行者。“安徽有几个地方比较出名,但是我觉得查济这里的元素比较丰富,构图上也更有高低错落的层次感,我就建议他们打造‘画家村’。”
为了提升接待能力,查济村鼓励民宿、饭店与高校、协会合作,打造写生基地,实现“古村落-写生-消费-产业”的全链条发展。目前,村里有住宿餐饮店200余家,大型写生基地十余所。查济已与120余所大学签订写生实践协议,同时可接待近三千师生入住。位于石溪河畔的查济文德阁美术写生基地,自2004年接待学生以来,已接待中央美院、清华美院、湖北美院等60多所高校4万多名学生来此写生。查济村有3家大型美术用品店,美术用品、工具一应俱全,还为美术生提供画板、凳子等出租。还有两家大型美术展馆可为美术师生提供展览交流服务。
围绕写生研学和文旅发展,查济村引进社会资本打造了一批高品质民宿。民宿盘活了乡村资源,不仅将空置房屋合理利用,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品、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当地将初级农产品转变为旅游商品和伴手礼,带动了村民增收。村里的竹里晓山、安舍、璞园、满堂红等精品民宿让网友直呼“宝藏民宿”“我心中的‘瓦尔登湖’”。
“查济景色秀美,并且保留着当地村民平常生活的样子。我喜欢这里原汁原味的山寨风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还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淳朴,这种和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能够让我精神松弛下来,感受宁静和快乐。”来自南京的自驾游客齐女士说。
如今,查济村的写生研学和旅游生意愈加红火,越来越多的村民返村居住生活,2/3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23年,查济村接待国内外游客65万余人次,查济村集体经济收入253万余元。
村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盈
打莲湘是查济村的传统民俗,2021年入选泾县非遗。莲湘寓意丰收,过去每逢丰收、团圆的时节,村民就会表演打莲湘,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增添了喜庆吉祥的节日氛围。
查济莲湘志愿服务队队长王金花介绍,最开始她们是向村里老人学习打莲湘,请他们手把手教。经过一段时间的请教和练习,她们已熟练掌握打莲湘的核心技巧和动作,并融入现代广场舞的元素对其进行了改编。“平日在村里练习的时候,就有很多村民和游客观看,大家很喜欢,这给了我们信心。”于是,王金花和几个骨干商量,成立了查济莲湘志愿服务队,并决定利用节假日在村里的二甲祠志愿文艺表演志愿服务。为提升演出效果,她们自费购买服装,重新制作道具。“我们的演出特别受欢迎,不少游客跟我们拍照合影,问我们问题。”能让游客感受到查济的文化,队员们很自豪。如今,队员已发展到70人,以查济村妇女为主。
随着表演次数的增多,她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查济莲湘志愿服务队走出古村,先后参加了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宣城市“宝龙杯”全民健身运动会闭幕式表演,参演中央4台《传奇中国节·端午》节目等,展示非遗魅力。除了演出,平时她们还热心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和他们一起唠家常、包饺子。平时村里谁家有事需要帮忙,在群里招呼一声,大家就会赶来帮忙。
查济村民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丰富,除了打莲湘,还有打夯、舞板龙等民俗表演。文化设施建到了家门口,村民观影、听戏、看书、看展都更方便了。比如查济村拥有自己的数字电影院,影院已连接全国影院票务系统,可以网上订票购票,每天放映数十场电影,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院线大片。此外,村里也会依托家风家训馆、查济美术馆、查济村史馆等开展多样文化活动。
乡风民风更加文明淳朴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查济村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如“普法老人”葛彬,多年来,坚持自学法律知识,自编法制宣传墙报,甘当乡村义务普法员,谱写了一位乡村普法人余晖尽洒普法路的执着和真情;再如助人为乐典型钱旭园,带领自己的姐妹们组织各类公益活动,为老人包饺子、剪指甲、理发等。社区志愿者中也有很多获得“孝老爱亲”“敬业奉献”等荣誉的人,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查济村每季度都会推选优秀志愿者参评“身边的好人”“道德模范”,通过榜样示范引领,形成查济村的为老志愿服务文化。
生态富民,反过来也让村民更加注重保护生态,村落环境更美了。养过蚕、种过地、打过工,查红卫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发展,经营农家乐生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吃旅游饭,就一定要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好生态环境,要让游客看到最原生态的古村落。”查红卫有感触地说。因干净美丽、古色古香,查济成为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取景地。
查济的文明乡风,不仅体现在暖心的志愿服务、良好的环保意识上,也体现在优良家风家训的继承、对外来人士的友好和包容上。
在查济村许溪边一侧的山坡上,记者看到建于清代的洪公祠,上书“泾县家风家训馆”几个大字。走进其中,“凡我族人期于克振家声,宜从诗书上苦心着力。”“凡我族人要知人无本业,如萍根漂浮,必流匪党。惟随其所业勉力为之,不可始勤终怠,不可见异思迁。”墙上刻镂的查氏家训里,务读书、勤职业这两则令记者印象深刻。该馆还收录了泾县历代贤哲的经典家规家训和好家风故事,让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并还通过挖掘、整理家风家训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开发相关教育课程,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家教家风教育。
因山水之胜、民居之美、民风之淳,许多外乡人来到查济村“归园田居”,过上种菜、养鸡的田园生活。荷兰人柯威明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爱骑着自行车去村里转悠。“一路上大家都在和我打招呼,有时也停下来说几句话,每个人都很热情,满脸笑容,这让我觉得很温暖,很舒服。”柯威明笑谈道。
本文原文来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