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春饼:清明必吃的非遗美味
泉州春饼:清明必吃的非遗美味
泉州春饼,又名润饼,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传统美食,被列入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清明节,泉州人都会吃春饼以示纪念。这种薄而筋道的面皮包裹着五颜六色的蔬菜、海鲜及肉类等丰富馅料,象征着“团团圆圆”和“金山银海”。泉州春饼不仅是一道传统美食,更是侨乡人民思乡的情感寄托。
历史渊源
泉州春饼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末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据记载,泉州较有代表性的“西街春饼皮”始创于清光绪末年,其创始人傅维长自幼跟随傅氏宗亲族长学习春饼皮制作技艺。艺成出师后,举家迁往泉州西街一带,凭借师傅传承的技艺和秘诀,开始春饼皮的制作和经营。
第二代传承人傅金钟在继承傅维长春饼皮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潜心研磨面泥的搅拌技艺,根据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用不同的比例下原料,并在面泥的搅拌过程中,充分利用臂膀的灵活性,搅拌出既有粘度又有韧度的面泥,其烙制的春饼皮既白又韧。
第三代传承人从小随父学艺,勤学苦练,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春饼皮的一整套制作技艺,并在火候的掌握上有新的突破。
制作工艺
泉州春饼的制作工艺独特而讲究,主要原料为上等优质面粉、清水和食盐。首先将这三样原料按特定比例倒入一个口径和高度一样的大木桶内,用T型圆木棍进行反复数小时搅拌使之成为面泥;其次是春饼皮的烙制工序,先用木炭在炉中生火,等到炭火的热度达到烙制热度后再把平底煎锅搁在炉火上,让锅底受热均匀,热度能保持长久,这时烙制出来的春饼皮不易沾锅,不易烙焦,并且又韧又香,口感筋道。要根据不同的火源,配合不同的烙制技艺,使烙制出的润饼皮达到好的口感。烙制时,手中的面泥需不停地上下晃动,时不时的旋转,手腕动作柔和、灵活,下锅时机准,速度快,迅速把面泥往锅里轻轻一擦,一张张大小相同、厚薄均匀、口感筋道、互不相粘的润饼皮就烙制好了。
文化内涵
在泉州,润饼是家庭聚会的重要饮食,其又叫薄饼、春饼,“春”在闽南语中“剩”之谐音,表示年年有剩余之意,也意寓“包金包银”“包山包海”,象征“团团圆圆”“金山银海”的好彩头。作为侨乡,爱拼敢赢的泉州人漂洋过海谋生,将这道独特风味带往海外。因此,润饼又被称为“思乡菜”。客居异乡,吃着润饼,他们与家乡的间隔不再遥远。
现代传承
2010年,泉州润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技艺,成为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今,泉州春饼已成为家庭聚会和节日庆典的重要食品,其制作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在泉州的大街小巷,依然可以找到许多传统春饼店,它们不仅保留着传统的制作工艺,还在不断创新,为这道传统美食注入新的活力。
泉州春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乡愁的寄托。它承载着泉州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寄托着海外华侨对家乡的思念。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泉州春饼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在泉州人的生活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