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生包丽案:一场PUA引发的悲剧
北大女生包丽案:一场PUA引发的悲剧
2019年10月,北京大学法学院学生包丽(化名)在北京一家宾馆内服药自杀,经抢救后被宣布脑死亡,最终于2020年4月11日去世。这起悲剧引发了公众对PUA现象的高度关注,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问题。
包丽与牟林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学生)的交往始于2017年,当时两人都是学生会成员。2018年5月,他们正式确立恋爱关系。然而,这段关系很快演变成了一场噩梦。牟林翰得知包丽不是处女后,开始对其进行持续的精神虐待。
他不断贬低包丽,要求她发毒誓,甚至逼问其与前男友的性爱细节。在牟林翰的洗脑和威胁下,包丽被迫拍摄裸照,同意进行绝育手术,并被要求为其怀一个孩子再打掉。这些极端的要求和行为,都是典型的PUA手法,旨在通过精神控制和情感勒索来操控受害者。
PUA,全称"Pick-up Artist",最初指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提升情商以吸引异性的行为。然而,这一概念逐渐演变为一种利用心理操控技巧对他人进行精神控制的手段,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PUA的核心在于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行为模式来削弱对方的自我认知,并建立操控者的优势地位。其常见手法包括:
- 物质奖赏与情感惩罚:用金钱或礼物换取好感,同时通过忽冷忽热的态度让对方产生依赖并陷入焦虑。
- 循环重复:交替使用奖励和惩罚,使受害者在情绪波动中逐渐被操控。
- 精神打压:持续贬低对方,摧毁其自尊心,使其丧失独立判断能力。
- 施加负罪感:让受害者感到内疚,从而更顺从操控者的意志。
在包丽案中,牟林翰正是通过这些手法,逐步摧毁了包丽的自我认知和意志。他要求包丽将其微信备注改为"主人",自己则称呼包丽为"狗",甚至要求在包丽身上文刻"我是牟林翰的狗"。这些行为不仅是对包丽人格的侮辱,更是通过精神控制来实现对她的完全掌控。
PUA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会导致受害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还会破坏其社交能力,使其在人际关系中变得被动和依赖。在包丽案中,包丽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正是PUA极端危害的体现。
面对PUA,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防范措施:
- 保持自我认知:不轻易被他人言语影响,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 学会识别PUA行为:如过度贬低、情绪操控、施加负罪感等。
-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边界:不轻易妥协,学会说"不"。
- 及时寻求帮助:遇到PUA行为,不要独自承受,及时向家人、朋友或专业人士求助。
- 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如包丽案中,牟林翰最终因虐待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并赔偿包丽母亲73万余元。
包丽案是一个令人痛心的悲剧,但它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PUA不是简单的感情纠纷,而是一种严重的精神操控和心理暴力。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提高警惕,学会识别和防范PUA,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