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游戏充值案引发热议:家长如何维权?
小刘游戏充值案引发热议:家长如何维权?
近日,一起涉及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的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1岁的小刘在未经母亲同意的情况下,短短一个月内先后22次充值游戏,累计金额高达41130元。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中存在的消费隐患,也引发了对家长监护责任和游戏平台管理机制的深度思考。
案件回顾:11岁男孩游戏充值4万余元
2024年2月17日至3月17日期间,小刘使用平板电脑玩一款名为“XX逃生”的游戏。他通过快手直播间内提供的店铺链接进入商店充值购买游戏点券,并使用母亲的微信进行支付。小刘的母亲得知此事后,立即向山东省高密市人民法院柏城人民法庭提起诉讼,要求店铺经营者邱某退还全部充值金额及利息损失。
法院审理认为,小刘在实施充值行为时年仅11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且未经母亲追认,因此该充值行为无效。考虑到双方的过错程度,法院最终判决被告邱某按50%比例返还充值款,即20565元。
法律依据:未成年人充值行为的效力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未成年人的充值行为效力认定与其年龄和智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8岁以下未成年人:被视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任何充值行为均无效,家长有权要求全额退款。
8岁至18岁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充值金额与其年龄、智力不匹配,且未获得家长追认,该行为同样无效,家长可以主张退款。
在小刘案件中,法院认定其充值行为与其年龄和智力水平不相适应,且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因此判定该行为无效。同时,由于小刘母亲未能妥善保管支付密码,也存在一定过错,故法院酌定游戏运营商承担50%的退款责任。
实践困境:退款难在何处?
虽然法律为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退款提供了明确依据,但在实践中,家长往往面临举证难、退款难的问题。一方面,游戏平台通常会以“账号已完成实名认证”或“无法证明充值行为由未成年人操作”为由拒绝全额退款;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在日常监管中存在疏忽,如将身份证信息或支付密码告知未成年人,也为后续维权带来障碍。
解决之道:多方共治守护未成年人权益
面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这一社会难题,需要游戏厂商、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游戏厂商:应进一步完善防沉迷系统,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制度,对疑似未成年人用户采取更严格的身份核验措施。同时,建立更加透明和规范的退费机制,减少纠纷。
家长: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妥善保管支付账户和密码,避免未成年人未经允许进行大额充值。
社会各方:学校、社区等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游戏行业的监管,确保企业严格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措施。
小刘游戏充值案的判决结果,既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也提醒我们,解决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只有游戏厂商、家长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