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习俗大揭秘:迎春祈福、咬春尝鲜、打春劝耕
立春习俗大揭秘:迎春祈福、咬春尝鲜、打春劝耕
2025年2月4日上午10点43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不仅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更承载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时节,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那些有趣的立春习俗。
迎春:从皇家到民间的盛大仪式
在中国古代,立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举行迎春仪式。到了汉武帝时期,《太初历》的颁行使得立春作为节气固定下来,从此,立春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在古代,立春当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东郊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仪式上,官员们穿着素服,不坐轿子不骑马,步行到郊外。他们集合乡民,设桌上供,焚香叩头。最特别的是,他们会制作一个土牛,让扮作勾芒神的人举鞭打土牛,这土牛被称为“春牛”,“打春牛”意思是打去春牛的懒惰,迎来一年的丰收。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
这种迎春仪式不仅在宫廷中盛行,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一些地方,如甘肃省临夏州,至今仍保留着丰富的迎春活动。春节期间,当地群众会进行包饺子、贴对联、放鞭炮、玩秧歌、逛庙会等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其中,和政秧歌和河州北乡秧歌最为著名。和政秧歌队由“前五角”“中三角”“后五角”以及“串火杂角”组成,以综合性的歌舞表演形式行走和演出,一般按主角前后顺序出场,只有杂角可以穿插在队伍中间,任意发挥,随处表演,取乐于观众。和政秧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说有唱,载歌载舞,并伴有武术、杂耍、杂角等表演,阵容庞大,一伙秧歌演员达二百多人,气氛热烈,异彩纷呈,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群众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期间玩秧歌,成为当地独特的民族艺术。
打春牛:从驱赶寒气到祈求丰收
“打春牛”是立春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最初是用土牛驱赶寒气,后来演变为用纸牛或真牛,象征春耕开始和五谷丰登。
据记载,老汾州地区旧时就比较重视这项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活动——“打春牛”。特别是到了明清,汾州府管辖下的一州六县衙门都要派官员前来参加汾州府盛大的每年一例的“打春牛”风俗。清康熙《汾阳县志》载:立春先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东郊。里人行户装渔樵耕读,伶人为抵角诸戏剧,充十二行,各执事前导。结彩为楼,城关乡镇老幼男女皆聚观焉。至立春日,官吏各执彩杖,击土牛者三,谓之鞭春,以示劝农意,造小春牛送缙绅家,谓送春。在这一年一度官府举办的重大祈福活动中,汾阳地秧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情渲染着春天到来时人们祈盼五谷丰登的欢乐心情。汾阳东边有个村叫做望春村,据说就是汾州府历史以来打春的地方。
制作春牛时很有讲究,“春牛”,用桑木做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春牛的牛身长三尺六寸五,画四时八节365日12时辰图纹,象征一年365天;牛尾长一尺二寸,象征一年12个月;四蹄象征四季;柳条象征春天;同时柳条鞭子长二尺四寸,代表24个节气。春牛的颜色由当年的干支决定,按年干:甲乙木青色,丙丁火红色,壬癸水黑色,戊己土黄色。按年支:寅卯木青色,巳午火红色,申酉金白色,亥子水黑色,辰戌丑未土黄色。
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民俗文化,据说自西周时期兴起.《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这成了官民共同遵守的礼俗,历代最高统治者都照行不误,每年春季"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县府的开耕仪式由县官主持,乡村的春耕仪式由民间组织主持。历代沿袭,唐宋尤盛,至今已有3000多年。
这种习俗,一般以四人抬泥塑春牛为象征,由春官执鞭,有规劝农事、策励春耕的含义,也是喜庆新春、聚会联欢的形式。男人们“鞭春”时,女人们“戴春”,她们头戴色彩艳丽的春幡,也用裁剪的春燕、春蝶做饰物,老人和孩子则不忘“咬春”,也就是吃春卷、春饼。从这种祖祖辈辈连续不断的迎春活动中,人们得到一种生命活力的释放,更获得一种民族文化的认同。
咬春:舌尖上的春天味道
“咬春”是立春习俗中最具美食特色的一项。据记载,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晋代的“五辛盘”。《风土记》记载,五辛盘含葱、蒜、韭菜、油菜、香菜这些重口味的食物,人们相信辛辣之物能疏通体内淤积的浊气,特别适合乍暖还寒的早春。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辛盘逐渐演变为春盘,到了隋唐时期,春盘里已经加入了饼、萝卜、莴苣叶等食材。大诗人杜甫在《立春》中写道:“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可见这春盘在当时已经流行起来了。
在北方,尤其是华北、东北,立春日大街小巷的春饼店都会挤满了人。而能让北方人在节庆时暂且放弃饺子,春饼自有它的独特魅力。北方气候寒冷,冬季漫长,面食热量高,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所以春饼中的饼作为不可缺少的碳水,人们制作花了不少心思。饼的厚薄,柔软度、韧性,处处都需要经验和火候,甚至水、面的比例都有固定的定量。常见的饼有蒸饼、烙饼两种。蒸饼,开水烫面而成,揪成小剂子,按扁刷油,最后慢慢擀成合适的圆饼,上锅蒸熟。 蒸出来的春饼要薄如蝉翼,细腻柔软。烙饼,则是在饼铛或平底锅上烙熟。烙的春饼富有弹性,比较劲道,细细咀嚼,能够品尝出其中的小麦香气。
当一张巴掌大的面饼带着温热出炉,就奠定了春饼的美味基础。而各种配菜的制作,则充盈了春饼里春天的味道。 春饼的基础搭配是一份“炒合菜”——韭菜、豆芽、鸡蛋组合。这种搭配,既有春天韭菜的鲜,又有鸡蛋的香,再加上新发黄豆芽的爽口,增加了层次感 ,一口下去美味十足。加上酱肘子的春饼是最经典的搭配。春饼薄而软,肘子肥瘦相间,沾上酱,加几根黄瓜条,从头吃到尾,便有“有头有尾”的吉利之意,包你一吃一个不吱声。如果你很有想象力,春饼还可以有各种搭配,一盘酱,一份土豆丝、火腿丝、葱丝、卷烤鸭、瘦肉丝、木耳丝……只要你想得到,春饼就可以卷一切。在这场春宴里,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专属口味,丰俭由人。
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咬春”则更多体现在油炸春卷上。一口酥脆的春卷,不仅带来了味觉上的享受,更象征着对春天的迎接。在立春前后,荠菜已经伸开锯齿状的小嫩芽,悄悄出现在地头墙角。扬州人会很适时地把这种新鲜包裹在春卷里,成为“咬春”的首选。当春卷放入油锅里“滋啦滋啦”作响的时候,人们对美味的期待就开始了。随着油锅里逐渐飘出香味,宛如小金条一般的春卷就炸好了。放进嘴里,春卷外酥里嫩,香脆之间还夹杂着清新的荠菜,汁水迸发,鲜香无比。
上海春天的味道藏在三丝春卷里。常见的“三丝”,除了里脊肉丝,素菜往往会配上黄芽菜、香菇、木耳,或者是时令的韭黄、豆芽、笋丝。这种搭配使得春卷有种油润的柔软口感,配合炸卷皮的薄脆感,恰是三丝春卷的妙处。在杭州又酥又甜的豆沙春卷是很受欢迎的口味。虽然这种春卷往往只有一根食指的长度,但是小巧精致,一口咬下去,柔软的豆沙在嘴里化开,瞬间香甜的味道就溢于唇齿之间。贪吃的小朋友是等不及放凉就要咬上一口的。这甜甜的味道,谁说不是春天的另一种滋味呢?
在福建泉州,还有一种独特的“润饼”,它与北方的春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制作工艺和配料却别具一格。润饼的饼皮更加薄透,内馅则包含了豆芽、胡萝卜丝、海蛎煎、虾仁等多种食材,再加上甜酱或花生酱的调味,口感层次丰富,深受当地人喜爱。
这些丰富多彩的“咬春”习俗,不仅让人们在味蕾上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更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无论是北方的春饼还是南方的春卷,都是人们对春天的致敬,对生活的热爱。
现代迎春: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立春习俗也在不断创新和演变。在现代,各地结合本地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展现了乡村经济的活力。
2025年1月23日下午,新华通讯社综合楼内暖意融融,充满年味与乡村特色气息的2025年“游购乡村”消费迎春主场活动正式开启。活动现场被布置成了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新春市集。来自各地的民俗艺人轮番献技,剪纸、糖画、面塑等精彩技艺吸引大家驻足欣赏。北京的糖葫芦、山东的大煎饼、无锡的小笼包、秦淮的花灯……置身市集,各地特色农副产品和年俗工艺品“你方唱罢我登场”。
值得一提的是,谈村还是电影《一叶小舟》的取景地,40多年前随着这部电影的热映,谈村成了当时无数少男少女梦里的江南水乡。朱成平说,今天的谈村,经过整体规划和重新修建,家家住上了古风与现代融合的新居。村里还重新装修了“谈村影剧院”,以复古的风格吸引着游客前来体验。“老年人来找回忆,中年人来找休闲,年轻人来找新鲜,这就是来我们谈村旅游的新时尚。”
为了在春节期间迎接八方来客,东平启动了白佛山景区的新春祈福花灯会,并对大宋不夜城景区全面焕新,增加街区NPC互动,行进式演艺《水浒外传》等项目。“我们还在新春期间针对全国在校大学生推出了一项特别优惠活动:每名大学生可以携带两位同行人免费进入东平各大景区一次。”任鑫德透露。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生活,也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让立春习俗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立春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迎春、打春牛还是咬春,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习俗仍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