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红陶兽形壶和蛋壳黑陶高柄套杯
山东博物馆镇馆之宝:红陶兽形壶和蛋壳黑陶高柄套杯
山东省博物馆位于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11899号,成立于1954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之一。馆内藏品丰富,涵盖历史、自然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尤其以陶瓷器、青铜器、甲骨文等特色收藏闻名。其中,红陶兽形壶和蛋壳黑陶高柄套杯作为新石器时代的艺术瑰宝,被誉为山东博物馆的两大镇馆之宝。
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的独特代表
红陶兽形壶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件文物造型独特,壶体似猪似狗,躯体肥壮、仰面张口、拱鼻耸耳、四足直立、短尾上翘,形象生动活泼。它不仅是大汶口文化独有的器形,也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
从功能上看,红陶兽形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它采用耐火耐用的夹砂红陶制成,既能煮水又能温酒。使用时,只需从壶尾部的注水口注入水或酒,在腹下加热,再提起背部的把手,就可以将酒从嘴部倒出。
红陶兽形壶的出土,不仅展示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家畜饲养业的兴旺,也体现了先民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2011年,它被评选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成为山东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红陶兽形壶还激发了现代文创产品的灵感。山东博物馆推出的红陶兽形壶·动态指尖陀螺和红陶兽形壶行李牌等文创产品,将这一古老文物的趣味造型融入现代设计,深受游客喜爱。
蛋壳黑陶高柄套杯:龙山文化的巅峰之作
与红陶兽形壶相比,蛋壳黑陶高柄套杯则展现了另一种工艺之美。这件出土于山东泗水尹家城遗址的文物,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的精品之作。
蛋壳黑陶高柄套杯最令人惊叹的是其超薄的器壁,最薄处仅0.2毫米,被誉为“世界上最薄的陶器”。它采用泥质黑陶制成,表面光亮如镜,敲击时有金属般的清脆声音。这种“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特点,充分展示了史前制陶技术的巅峰水平。
据考古学家研究,蛋壳黑陶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它含有相当数量的碳颗粒,这与现代碳纤维技术有相似之处。器物表面的同心圆拉坯痕迹表明,制作时使用了快轮拉坯技术。此外,其极低的吸水率(约为万分之十四)也体现了高超的烧制工艺。
蛋壳黑陶高柄套杯并非日常用品,而是专用于礼仪的器皿。它的出现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专业分工,也反映了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龙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它见证了中国史前文明的辉煌成就。
参观小贴士
-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16:00停止入馆。
- 门票:免费参观,需凭有效证件领票入场。
- 交通:可乘坐BRT5路、K115路、K119路等多条公交线路,在省博物馆站下车即可到达。
- 建议:参观前可提前了解两件文物的背景知识,以便更好地欣赏其艺术价值。馆内禁止触摸展品,请保持安静,遵守参观秩序。
红陶兽形壶和蛋壳黑陶高柄套杯作为山东博物馆的两大镇馆之宝,不仅是新石器时代工艺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它们静静地诉说着数千年前的故事,等待着每一位参观者去探寻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