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兰教授谈心梗病人心理疏导新方法:双心医学助力全面康复
郭兰教授谈心梗病人心理疏导新方法:双心医学助力全面康复
“心梗病人在经历心脏打击后,往往会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复发风险。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的郭兰教授在接受丁香园采访时表示,心肌梗死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她强调,心内科医生应具备识别这些心理障碍的能力,并通过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此外,她还特别指出,早期进行心脏康复至关重要,越早介入效果越好。
双心医学:心梗治疗的新理念
双心医学(Psychocardiology)是一门将心理健康与心脏健康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它强调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表明,长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不仅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进程。
具体来说,心理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引发血管收缩和心率加快,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焦虑和抑郁则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的病程。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单纯关注生理指标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的具体方法
针对心梗病人的心理障碍,临床实践中通常采用综合治疗和整体护理的方式。这包括心理评估与干预、生活方式调整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心理评估与干预
心理评估是双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评估,可以及早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常见的心理干预方法包括:
- 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患者的负性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 动机性访谈(MI):这种心理咨询技术旨在增强患者改变不健康行为的动力。
- 放松训练与冥想:通过缓解肌肉紧张和调节呼吸,帮助患者减轻压力,降低心率和血压。
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干预是双心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
- 运动疗法: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不仅有助于心血管健康,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 饮食管理:推荐富含Omega-3脂肪酸、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的饮食,如地中海饮食。
- 睡眠管理:通过规律作息、睡前放松等方式改善睡眠质量。
- 社会支持:通过家庭治疗和支持性团体,增强患者的社会联系。
药物治疗
对于心理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药物干预:
- 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可以有效缓解抑郁症状。
- 抗焦虑药物:对于焦虑症状明显的患者,短期使用有助于缓解急性焦虑发作。
实际效果与展望
郭兰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通过双心医学模式进行综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心梗病人的康复效果。例如,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在心梗手术后出现了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状。通过心理评估,医生发现其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随后,医疗团队为其制定了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双心医学的发展,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它强调了心理健康与心脏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并通过综合治疗和整体护理,帮助患者实现身心的全面健康。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双心医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