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方言助力贵州易地搬迁群众融入新家园
毕节方言助力贵州易地搬迁群众融入新家园
毕节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记录与见证,在贵州易地搬迁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众多易地搬迁群众搬进新社区,他们面临的语言适应问题成为关键。毕节方言不仅有助于打破沟通隔阂,促进易地搬迁群众与当地居民深度融合,还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活力。通过多元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文化交融与教育引领等措施,毕节方言正帮助这些群众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实现和谐共生。
毕节方言:独特的语言魅力
毕节方言是在移民基础上形成的,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系统。据《毕节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陈桓从金陵(今南京)率部至毕节屯田戍边,开始了该地区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清康熙四年(1665年)毕节“改土归流”后,江西、陕西、湖南、湖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川、云南等省居民陆续迁入毕节,开始都是使用各自的方言,在一起杂居年深日久之后,互相之间慢慢地融合、吸收,从而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毕节方言”。方言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行,但本身却也具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如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等等。毕节各县(市、区)的方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七星关区(原毕节县)、大方县、威宁县、金沙县的语音相对于其它县(市、区)来说,具有更为鲜明的特色。
毕节方言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反映了毕节人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和思维观念。例如,“茅斯”(厕所)、“索索”(绳子)等词汇,生动展现了当地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特色。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互联网的影响,毕节方言面临着传承的挑战。年轻一代使用方言的频率逐渐减少,一些特色词汇正在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毕节方言,不仅是对地方文化遗产的维护,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守护。
易地搬迁:新生活的开始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实施易地搬迁政策,帮助生活在偏远、贫困地区的群众搬入新家园,开启新生活。以黔南州为例,该州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成效显著,连续4年在全省高质量考核中名列前茅。据统计,全州累计有12.58万名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就业率达95.8%。搬迁群众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然而,易地搬迁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搬迁群众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包括语言沟通、文化融合等方面。特别是在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语言差异可能成为交流的障碍。因此,如何帮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新社区,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方言助力:打破沟通壁垒
毕节方言在易地搬迁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多元语言服务体系,当地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与搬迁群众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例如,在黔南州都匀市沙包堡街道金恒星移民安置点,社区工作人员通过使用毕节方言,成功帮助搬迁群众李彩霞解决了就业问题。李彩霞表示:“社区工作人员用家乡话和我交流,让我感觉很亲切,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外,方言还在文化融合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在黔南州罗甸县学府家园思源社区,社区党员干部通过方言开展技能培训,帮助搬迁群众掌握新技能。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培训效果,还增强了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据统计,2021年以来,黔南州累计开展搬迁群众技能培训2.2万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就业能力。
保护与传承:让方言焕发新生
为了保护和传承毕节方言,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毕节市七星关区启动了“方言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开设方言课程、举办方言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方言的兴趣。同时,一些社区还成立了方言兴趣小组,定期组织方言故事会、方言歌曲演唱等活动,让方言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
此外,数字化手段也为方言保护提供了新途径。毕节市文化部门正在推进方言数据库建设,通过录音、录像等方式,系统记录毕节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这些数字化资料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也为未来方言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奠定了基础。
毕节方言作为地方文化的记录与见证,在贵州易地搬迁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多元语言服务体系的构建、文化交融与教育引领等措施,毕节方言正帮助这些群众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实现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