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从抖音走红到文化出海
普宁英歌:从抖音走红到文化出海
2024年春节期间,一项源自广东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普宁英歌,突然在抖音等平台走红。据统计,春节期间英歌舞表演在某应用中的搜索量同比上涨超千倍,相关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吸引大量网友关注。
普宁英歌为何能在短时间内爆火?这背后既有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当代年轻人的创新与传播。
年轻一代的传承与创新
普宁英歌已有3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融合南派武术、戏剧等元素的汉族传统广场舞蹈,原本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及福建漳州等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英歌的传承和创新中。
“在去汕头之前,最开始是从小红书上接触到英歌舞的,看了视频觉得气氛很热闹,另外,别的朋友也告诉我,英歌舞在抖音上特别火。”一位游客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这反映出年轻人在英歌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据富美青年英歌队教练李俊浩介绍,传统的英歌由锣鼓伴奏,春晚上的伴奏从鼓声变为音乐,场景也从街头变成舞台,对队员们来说是不小的考验。而且春晚排练每天都有变数,他手机里现在还存有5个版本的音乐。“最终确定的这一版能跳出气势,有原汁原味的非遗元素,也能卡到歌曲的拍,整体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从小习武术、舞英歌,在他看来,英歌意味着坚强不拔、勇往直前和敢打敢拼的潮汕精神。
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
社交媒体的兴起为英歌的传播插上了科技翅膀。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英歌表演的视频获得了数以亿计的观看量。许多年轻人通过这些平台接触并喜欢上英歌,甚至有网友专门驱车数十公里,只为现场观看一场正宗的英歌舞表演。
“在汕头,仿佛感觉每天都有100万人涌入城区的感受,而一旦遇到英歌舞表演,路上就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位游客描述了现场观看英歌舞的盛况。
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英歌舞的走红也反映了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作为一项具有300多年历史的非遗文化,英歌舞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它不仅是一种舞蹈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又老又潮”的英歌舞,正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展现其魅力。它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带动文旅发展
英歌舞的走红也带动了当地文旅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24年春节假期,汕头共接待游客超507万人次,同比增长43.4%;旅游收入43.7亿元,增长133.03%。许多游客表示,他们是专门为了观看英歌舞而来。
文化出海的新亮点
2024年2月,普宁南山英歌队在伦敦市中心伯灵顿拱廊和特拉法加广场亮相,吸引了数十万观众观看。这次演出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自信与活力。
从街头巷尾的民间艺术到登上国际舞台,从濒临失传到火遍全网,普宁英歌的蜕变之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