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明思宗杀袁崇焕或为自卑感作祟,袁崇焕的性格也导致被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明思宗杀袁崇焕或为自卑感作祟,袁崇焕的性格也导致被杀

引用
网易
1.
https://m.163.com/dy/article/JD92VT3405564TV5.html?spss=dy_author

明思宗(崇祯皇帝)处决袁崇焕这一历史事件,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一决定似乎都有其合理性:对明思宗来说,这是维护皇权的必要手段;对梁廷栋等政敌来说,这是除掉政敌的机会;对不明真相的百姓来说,这是对"卖国贼"的惩罚。然而,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来看,这一决定无疑是错误的,它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袁崇焕被杀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那么明思宗杀掉袁崇焕是不是正确的呢?

杀袁崇焕“对不对”,这要看以什么“标准”来评判。

从明思宗角度说,肯定“对”。不然,明思宗也不会于大敌当前的时刻,杀了这位数一数二的抗清名将。

对构陷袁崇焕的兵部尚书梁廷栋来说,杀袁崇焕无疑也“对”。否则,他不会与朝廷首辅温体仁以及御史高捷、袁弘勋等紧密勾连,必欲置袁崇焕于死地而后快。

对叛卖袁崇焕的谢尚政来说,杀袁崇焕同样“对”。因为,他诬告袁崇焕,便可一跃当上福建总兵,已然利欲熏心哪还管袁崇焕曾是平生待他恩义最深的主帅。

即便就当时京城那些不明真相的百姓来说,杀袁崇焕,大约是“对”的。《明季北略》记载: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袁崇焕被绑缚刑场,还没行刑,已被扑上去的“百姓”咬去了浑身之肉,以致露出了内脏:“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明《石匮书后集》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刻间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但是,世间总有“公理”和“大义”在。


袁崇焕

若从“大势”“大局”来看,对于“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大明朝,对于渴望能有和平安定日子过的绝大多数百姓,杀袁崇焕不仅不对,而且大错特错。

可以说,杀袁崇焕,无异“自毁长城”。袁崇焕被“凌迟”的同时,明朝灭亡的丧钟,就已经敲响了。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清兵偷袭北京。十月二十八日,袁崇焕得此讯后,旋即赶回北京护城。十一月十一、十二、十三,其所率之部与清兵大战数阵皆胜。二十日,袁崇焕领兵抵达京城,与清军在广渠门外大战,恶斗整日,胜负不分。

十二月初一日,明思宗召袁崇焕和祖大寿进宫,不问军情,即以擅杀毛文龙将袁崇焕逮捕入牢。

当时,朝廷加在袁崇焕头上的“罪名”有两条——一为“叛逆”;二是“擅主和议”。

“叛逆”的“罪状”,唯一的证据是擅杀毛文龙。就袁崇焕来说,他的确无权未经批准诛杀毛文龙。但程本直《漩声》记载,在明思宗当年六月十六的圣旨中,已说过毛文龙罪大恶极,袁崇焕杀他“杀得好!”“不必引罪。”袁崇焕入狱后,一些毛文龙故旧想借机为其“翻案”。明思宗亦均驳回,仍称毛文龙“罪有应得”。可见,这个“证据”,不过是一借口。

关于“擅主和议”,确为袁崇焕给朝廷的谏议。但其谏议同时,与清兵作战丝毫没有怯懦和退缩,反而骁勇善战,多次大胜清兵。袁崇焕之正常谏议,如若不妥,本当受到朝廷贬斥,然而不但没有,明思宗反为其“加太子太保衔”,从“二品”升至“一品”,赐蟒袍、玉带及银币。可知,这个“罪名”也属于“莫须有”而已。


袁崇焕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主事,正六品。不久,王化贞所率大军在广宁覆没,举朝震惊。此时,袁崇焕却一人一马,私自去了关外前线。

当上司、同僚、家人还在为其突然“失踪”而懵懂慌张之际,袁崇焕已经从阵前回来了。他向上司禀报:“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这就是袁崇焕的个性。这种个性,也为他的惨烈结局埋下了伏笔。

照常理,袁崇焕擅离职守,本该革职查办。或许是朝廷太过忧急彷徨,急需人才,他不降反升,获任兵部佥事,被派往前线,助守山海关。

袁崇焕从家乡广东及广西,共招募调遣九千兵员,很快开赴山海关。

到任后,他提出“关外守关”策略,因之与辽东主帅王在晋发生争执。袁崇焕便径直去向朝廷首辅叶向高投诉、申请,仍不被理睬。


袁崇焕

这件事,再一次“暴露”了袁崇焕自身的“毛病”,即“固执”“一意孤行”且“不按规则”办事,这是导致他后来结局的“叠加根源”。

好在很快,孙承宗取代王在晋担任辽东主帅。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孙承宗同意了袁崇焕“关外守关”策略,派其与副将满桂助守宁远。

之前,明军防守范围,只在山海关八里之内。而宁远一下将战线推至关外二百余里。

袁崇焕驻守宁远后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加固城防。将城墙高筑至三张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墙厚三丈。此项工程耗时一年,却让这座城将满清重兵拒于城外三十一年。假若不是吴三桂开门纳敌,真还不知道清兵何时能够攻破此城。

第二件,在孙承宗大力支持下收复辽河以西失地。于天启五年(1625年),先后将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等要塞重新至于掌控之中,又自宁远向北推进了二百里。

第三,于天启六年(1626年),与十三万清兵进行了“宁远大战”。以一万抵十三万,血战三日。袁崇焕带去的三千广东兵士几乎牺牲殆尽。清军也蒙受巨大损失,努尔哈赤受重伤,他对诸贝勒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半年后,努尔哈赤背疽复发,抑郁而死。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过这一个大败仗。谈迁说:“初,虏势张甚。人心惶骇欲遁。自崇焕坚拒,气始振。”“藤县之于东陲,亦勋劳多矣!初,经略高第议弃宁前锦右。果如其说,则辽西将非国之有也。赖藤县力持,成宁远之功,士气少奋。”清人所修《明史·袁崇焕传》中也说:“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

可见满清对袁崇焕何等敬佩且忌惮。这也是皇太极偷袭北京与袁崇焕血战不胜后,设计诬陷其“通敌”的根本原因。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受挫退到京南的南海子。故意让被俘虏的两名在城外养马的太监杨春、王成德,听到清兵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的“耳语”,说“皇上和袁督师已有密约”云云,然后假意疏忽,放杨春十一月三十日逃回京城,并将“偷听”到的讯息禀告了崇祯。

第二天,就发生了明思宗召袁崇焕进攻并将其拘捕入狱的事情。

明思宗是否真的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呢?

一开始或有可能。

当时,袁崇焕可使用的兵力,只有九千骑兵。明思宗已被清兵吓破了胆,一再催促袁崇焕立刻与皇太极开战。以九千对十万,无异是以卵击石,所以,袁崇焕只守不攻。这令明思宗万分不满。一旦听到杨春禀告的消息,立马将袁崇焕投入大狱,似可理解。


袁崇焕

问题在于,后来护驾军队源源赶来,清兵退去,而袁崇焕的“案子”拖了八个多月才最后裁决,事情的真相和曲直,是完全可以搞清楚的。

只能说,明思宗就是要杀袁崇焕,无论“通敌”真假,无论有无证据,在明思宗心里,袁崇焕“死定了”。

金庸先生在《碧血剑》中说过一句极精辟的话:“他对袁崇焕又佩服、又害怕,内心有极强的自卑感。杀袁崇焕,是自卑感作祟。”

明思宗在位十七年,换了相当于宰相或副宰相的“大学士”五十个;换了十四个正式的“兵部尚书”,像袁崇焕这种“加兵部尚书衔”的不算,其中九人被杀、自尽或下狱;杀死或逼迫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包括袁崇焕在内共十一个;杀死或逼死的“巡抚”十二个,等等。

对肱骨重臣尚且如此的这种皇帝,还讨论什么“他杀袁崇焕对不对”?

大明到了崇祯这朝,不亡都难。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