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祝福语的历史变迁:萧放教授揭秘
春节祝福语的历史变迁:萧放教授揭秘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祝福语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萧放在江苏泰州百姓大讲堂的演讲中详细介绍了春节的历史演变与民俗传承。从古代的岁首、正旦到现代的春节,这些祝福语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反映了社会变迁和人们的生活节律。萧放教授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讲解,为我们揭示了春节祝福语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春节祝福语的历史演变
春节在古代称为岁首、正旦、元日等,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是民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至少三千年的历程,其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然从本质意义上说,它根源于上古先民的时间感受与时间意识。
古人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应该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经为人们所掌握。《尔雅・释天》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唐虞时代大概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以“载”称年,是表示时间的运行与变化。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了下来。年是农业社会的时间标志,体现着农人的生活节律,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延续了三千年。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脱离早期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的岁时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依从自然月令的时间习惯逐渐改变,岁时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受到关注。作为岁首的春节,在秦汉以后社会意义明显,朝廷将岁首作为展示与加强君臣之义的时机,民间则作为乡里家庭聚会的良辰。
秦代至汉中期前,岁首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中期以后,岁首在正月初一,称为正月旦、正旦等。正月旦是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要举行大规模朝会。在朝廷的影响下,汉代民间将年节民俗活动由传统的腊日、腊明日移到正月之旦的“正日”。《四民月令》记载了东汉时期民间正日的祭祀仪式与庆祝活动。首先,祭祀祖先、礼敬尊长是汉代正日礼仪的主要内容。全家无论大小,按尊卑等次列坐于先祖牌位之前,家人怀着喜悦的心情依次向家长敬酒致贺。其次,拜贺宗亲乡党。正日家庭祭祀庆祝仪式之后,人们走出家门,拜谒恭贺亲族与邻里,利用年节时机,沟通自己与亲族、邻里的关系。后世正月拜年的传统即由汉代正日新年拜贺的习俗发展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仍是朝廷大典,而在民间,元日人们鸡鸣而起,先到门庭前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从唐代开始,春节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
宋元明清各代,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帝王的正旦朝会作为国家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它是国家时间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盛大的朝贺庆典对内显示国家太平,对外彰显中华帝国国威。同时,官方也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以和谐社会。
比如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就是开赌禁三天,任百姓娱乐。明朝时北京民间春节更为生动有趣,当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饺子、给长辈上寿。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引进西洋历法,以公历为标准纪年,这时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阳历体系,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人们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并被批准。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在官方意义上正式被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头上。
民国政府曾一度不满足于二元历法结构的存在,试图全部统一使用公历,将传统节日习俗全部搬到新的历法系统中,过公历元旦,不过农历新年。但这么做的效果并不理想。1934年初政府停止了强制废除阴历,不得不承认以“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民间又可名正言顺地过农历春节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继承辛亥传统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但对传统年节给予特别关注,规定了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假日及其放假日期。从此“春节”成为社会上下对旧历大年的称呼。
春节祝福语的文化内涵
春节祝福语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家庭、友情、事业等方面的期盼。东汉二十四字吉语砖上,“富贵昌,宜宫堂;意气扬,宜弟兄;长相思,勿相忘;爵禄尊,寿万年”的吉言,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友情、事业等方面的期盼。直到今天,春节拜年时,人们彼此祝福,主题也不出这几个方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古今中外是一致的,春节所承载的文化理念因此具有跨越时空地域的力量。”萧放说。
春节寄托了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相处的价值理念。春节是中国人祈求家庭团圆、幸福美满的重要时刻。清代画作《岁朝欢庆图》,如同一部生动的纪录片,将清代新春佳节的热闹场景呈现在今人眼前。画中,长辈们端坐厅堂,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在庭院中尽情嬉戏,有的敲锣击鼓,有的吹笙拍板,还有的点燃爆竹。妇女们准备着年夜饭。庭院中的火盆里,松枝与芝麻秸在火光中燃烧,象征着新年的红火与兴旺。画面透露出浓浓的年味,让人仿佛置身于热闹非凡的春节,感受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欢乐与祥和。
春节文化还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这件距今约6000年的陶器珍品上共有12条鱼,并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专家认为图案或许喻指一年四季12个月周而复始。翁淮南说:“春节是完整农历年时间循环的起点,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人面头顶有鱼鳍形装饰,嘴巴两侧和双耳部位都有两条相对的小鱼分置左右,与四季更替相呼应,将人与鱼合为一体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期盼生生不息的美好心愿。”
春节祝福语的现代创新
春节在数千年传承演化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因素、创造新的年俗传统,展现出与时俱进、生生不息的蓬勃活力。压岁钱,古称“压胜钱”“花钱”,是春节礼俗的重要内容之一。最早的压岁钱并不是真正的货币,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用以压“祟”祈福。宋元时期,春日散钱的宫廷风俗流入民间,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代“吉语压胜钱”,铸有寓意吉祥的吉语或图案,传递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期盼。民国时期流行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而今天人们更习惯通过手机发“电子红包”。从早期的铜钱、银钱到后来的硬币、纸币、电子红包,压岁钱的变迁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春节文化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收藏于绵竹年画博物馆的年画《双扬鞭》,生动描绘了秦琼与尉迟恭两位门神的威严形象。画面中,他们手执鞭锏,挺胸凸肚,目光炯炯,威然挺立,形象地展现了门神镇宅辟邪的重要作用。从一开始简单地在门上绘制神荼、郁垒等形象,到唐代以秦琼、尉迟恭为原型创作,再到如今门神形象的多元化,年画的演变历程不仅展示了春节装饰文化在题材上的不断拓展,也反映了工艺技术的进步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春节也展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包容四海的博大胸怀。它不断吸收多元文化的精华,并持续向外辐射。甘肃简牍博物馆中的汉简,记录了汉代腊祭和过年发放津贴的情况。汉简记载,汉代边关戍卒跨年团圆餐桌,不仅有中原士卒带至边塞的内地食品,比如用大麦面粉炸制的甜食,也有边塞少数民族
春节祝福语的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在春节祝福语上有其独特表达,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北方地区流行“过大年”,南方地区则称“迎新春”。北方的祝福语多以“福”“禄”“寿”“喜”为主题,如“福星高照”“五福临门”;南方则更注重“春”“新”“喜”“发”,如“新春快乐”“新年发财”。这些差异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地域特色。
此外,少数民族的春节祝福语也别具一格。藏族同胞会说“扎西德勒”,蒙古族同胞则会说“阿木日吉亚”,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魅力。
春节祝福语的历史变迁,不仅是一部语言演变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从古老的岁首祈岁祭祀到现代的春节联欢晚会,从简单的“拜年”到丰富多彩的祝福语,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如萧放教授所说:“这些年俗流传千年,中国人至今延续着春节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