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频发!如何重建我们的社会信任?
诈骗频发!如何重建我们的社会信任?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的信任基础。据统计,2023年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18岁至40岁的占比高达62.1%,41岁至65岁的占比33.1%。诈骗分子通过不断翻新的诈骗手法,如刷单返利、虚假网络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等,使得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占所有诈骗类型近88.4%。
电信网络诈骗的高发态势和多样化手段,使得社会信任度受到严重影响。在新加坡,73%的诈骗受害者年龄在50岁以下,诈骗活动已影响到政府调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提高警惕,对陌生人和未知信息保持高度戒备,这无疑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成本,削弱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
面对严峻的诈骗形势,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和打击。马来西亚于2024年8月推出国家反诈骗平台,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更快识别可疑交易。比利时则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加强公众安全用网教育。埃及持续更新完善相关立法,加大打击虚假广告力度。
我国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8件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典型案例,体现了我国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零容忍”态度。在这些案例中,不仅对诈骗集团首要分子和骨干成员依法从严惩处,还对为诈骗集团提供支付结算帮助和转移赃款服务的犯罪分子坚决打击,实现了全链条治理。
重建社会信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技术创新是提升社会信任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提高诈骗识别能力,可以有效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其次,企业作为社会信任的重要主体,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需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诚信经营,保护消费者权益。此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民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也是重建社会信任的关键环节。
2024年爱德曼信任度调查显示,中国在整体信任度方面持续领先,排名全球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的共同努力。在当前的不确定环境下,各方应进一步加强协作,通过有效沟通和透明管理,巩固和提升社会信任度。
电信网络诈骗是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但通过持续的打击和防范,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重建一个更加安全、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这不仅需要政府和执法部门的有力行动,更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人人参与反诈,才能真正构建起一张牢固的社会信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