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烟日:公共场所禁烟效果如何?
世界无烟日:公共场所禁烟效果如何?
5月31日是第37个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是“无烟 为成长护航”。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聚焦公共场所禁烟这一重要议题,看看我国各大城市在控烟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还面临着哪些挑战。
地方控烟成效显著:以上海为例
上海作为我国控烟工作的排头兵,其经验值得借鉴。2010年,上海率先实施《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成为我国首个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特大型城市。经过13年的持续努力,上海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 成人吸烟率从2010年的24.9%降至2022年的19.4%,降幅达22.1%
- 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37.5%降至12.4%
- 室内“无烟具”场所、“无烟蒂”场所、“无吸烟室”场所的比例分别达到97.0%、93.2%和99.5%
上海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立法保障、严格执法和持续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吸烟率,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全国性控烟立法亟待突破
尽管地方控烟取得一定成效,但全国层面的控烟立法仍处于缺位状态。目前,我国仅有24个城市的控烟法规达到全面无烟要求,覆盖人口比例仅为15.9%。这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到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达到80%及以上”的目标相距甚远。
2024年12月,国务院修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将饭馆、咖啡馆、酒吧等场所从适用范围中删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控烟专家指出,这一修改并不影响室内公共场所禁烟的要求,但凸显了全国性控烟立法的紧迫性。
国际经验启示:从新加坡到爱尔兰
在控烟方面,一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新加坡通过持续修订控烟令、提高烟草税、限制烟草购买年龄等措施,将吸烟率降至10.1%。爱尔兰则通过全面的控烟立法,包括工作场所禁烟、烟草广告限制、平装烟盒等措施,成为欧盟首个实施卷烟平装烟包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只有通过全面、严格的立法和执法,才能有效控制吸烟率,保护公众健康。
控烟之路任重道远
控烟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控烟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全国性立法缺位、地方标准不一、执法力度不足、部分场所禁烟标识形同虚设等。此外,经济压力等因素也影响了地方控烟立法的推进。
但正如专家所言:“唯一能推动禁烟的就是公共场所,如果还不全面禁烟,立法有什么用?”我们期待国家层面能尽快出台控烟立法,为地方控烟工作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我国控烟事业迈上新台阶。
控烟不仅关乎个人健康,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无烟的成长环境,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