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瑶族舞曲》去旅行:瑶族音乐的文化之旅
跟着《瑶族舞曲》去旅行:瑶族音乐的文化之旅
2024年11月6日,一场以“跟着瑶族舞曲去旅行”为主题的音乐发布会在广州盛大举行。这场发布会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音乐发布,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将人们带入了瑶族文化的绚丽世界。
《瑶族舞曲》:从粤北瑶寨走向世界的经典
《瑶族舞曲》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由著名作曲家刘铁山和茅沅共同创作。这首作品最初灵感来源于粤北民间舞曲《长鼓歌舞》,描绘了瑶族人民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茅沅在创作过程中,深受瑶族文化的感染,他曾在连南瑶族自治县生活多年,对当地的民俗风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乐曲采用了复三部曲式(A→B→A)的结构,分为引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再现)和尾声。乐曲一开始有八小节的引子,由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用拨奏的方式模仿瑶族长鼓的敲击声。A段为C羽调,2/4拍,展现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整体上,乐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充满了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瑶族音乐:流淌在山间的文化瑰宝
瑶族民歌作为瑶族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在瑶族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瑶族善歌,清代文学家屈大均曾经作文记载:“瑶俗最尚歌,男女杂沓,一唱百和”。瑶族民歌有五言、七言、曲牌体、长短句等多种句式,又有山歌、长歌、劳动歌、儿歌和二声部等多种形式,曲调繁复,演唱方式自由灵活。
瑶族民歌的演唱特点独特,包括喊唱和念唱两种形式。喊唱声音高亢通亮,不加任何修饰,多用于歌曲的第一句,自然过渡后边歌词。念唱则用于平常闲暇时面对面交谈,轻声细语,娓娓道来,也用于传授歌曲。
值得一提的是,瑶族民歌中大量使用衬字衬词,这些由语气词构成的虚词,虽然没有实意,却是质朴瑶民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如乳源游溪子背的《十二月花》,在乐句的句首、句中以及句尾融入衬字、衬词,营造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
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文化的活态传承
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北部,是“世界过山瑶之乡”。这里不仅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更是瑶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乳源瑶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云门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水湖等著名景点。其中,千年瑶寨被誉为“世界瑶族第一寨”,于2014年12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乳源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音乐+旅游”“节庆+旅游”“非遗+旅游”等文旅融合新业态,走出了一条“以文促旅、以旅带农、兴旅富民”的乡村特色旅游发展之路。
新版《瑶族舞曲》: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新版《瑶族舞曲》MV以千年瑶寨为主要取景地,通过独特且极具艺术感的拍摄视角,依次呈现出如梦似幻的云海日出、错落有致的百里梯田、传统的古排建筑等画面。同时,以“莎腰妹”和“阿贵哥”的感情故事为线索,展现了瑶寨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以及瑶族同胞淳朴的民风,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和文旅高质量发展下的瑶族生活。
新版《瑶族舞曲》由杨湘粤作词,危嘉编曲,来瓦莱乐队演唱,兰刚、苏其远监制。杨湘粤将深情细腻的歌词与优美的旋律完美结合,为这首经典作品赋予了新的内涵。此外,在保留原曲经典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和演唱风格,让这首世界经典名曲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1951年的《瑶族长鼓舞歌》到2024年新版《瑶族舞曲》,这首承载着瑶族文化精髓的乐曲,见证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程。它不仅是一首音乐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瑶族文化画卷,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和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通过这首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