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版《静夜思》最初并不出名,有人改动了两字,方成千古经典!
李白版《静夜思》最初并不出名,有人改动了两字,方成千古经典!
《静夜思》是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家喻户晓的五言绝句,诗歌描写了大诗人李白秋日夜晚抬头望月而思乡的境况,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成为永恒之经典。然而,就是这首小诗,在学术界争论不休。
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到了扬州旅舍,离家一年的他,在秋天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静夜思》这首传颂千古的诗歌。
由于流传等原因,这首诗歌有着不同的版本,现在家喻户晓的版本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其实,现今传诵的《静夜思》,是经后人改动过的,真正的原诗并未流传开来,只存于古书之中。
最早选录此诗的本子是北宋神宗元丰三年,敏求编纂,曾巩考次,毛渐校正,晏知止镂板的《李太白文集》第六卷“乐府四里”。此诗的标题和全文是: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对比这两个版本,我们会发现两个不同之处:首句“明”为“看”,第三句“明”为“山”。
那么,我们很自然就会产生疑问:
这两个版本哪一个境界更高呢?哪一个更符合当时李白所要表达的情感?
第一,是“看月光”好,还是“明月光”好?
“看月光”中的“看”是动词,语气显得非常凝重,也显得非常直接,非常主动,缺少一种朦胧的美感。
而且,“看月光”是刹那间的动作,这个刹那的动作不可能把“月光”怀疑成“霜”,要将“月光”怀疑成“霜”,就一定要有一个赏月的全过程,而“明月光”显然更能体现赏月过程。
同时,“月光”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东西,一般不会专门去“看”,如果特意地去“看”,肯定就会非常清晰,也就不会错把明月当成“霜”了。
还有就是,“明月光”显得不经意之间月光就映入眼帘,在不知不觉之中,月光就侵入心扉,所以才会让诗人怀疑是“地上霜”,这就给人一种朦胧的、迷人的美感和美态。
所以,通行版的“明月光”要比原版中“看月光”更符合当时的意境,更能体现诗歌意境美。
第二,是原版的“望山月”好,还是通行版本“望明月”好呢?
一个“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了此时此刻的诗人意境从刚才的迷蒙转为清醒了,他翘首凝望月亮,不禁想起了此时此刻的故乡也正在这轮月亮的照耀下,自然而然引出了下句的“低头思故乡”。
“山月”中的“山”字,使得李白这次羁旅他乡偏僻之地的感受显得非常真实,这不符合仗剑远游、鄙视权贵的李白气质,也使得诗歌显得太过“实”,缺少一种迷蒙之美。
还有,“明月”二字,使得诗歌形象与诗人情感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普遍性,使得诗歌完全摆脱了山间地理位置的限制和隔阂,比带有明显文人气息的“山月”二字更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能更好引起读者的千古共鸣。
同时,“明月”中的“明”字增加了月夜的亮色,使得画面明丽动人,仿佛看到了孤独的诗人,羁旅他乡,除了酒,就只有明月为伴,这明月的亮光点亮了李白的思念,也感染着无数后来的读者,这个“月光”具有永恒的魅力和力量,可以穿越千载。
所以,通行版中“望明月”比原版的“望山月”更有一种独特的美境。
其实,多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对《静夜思》的不同版本都持有不同的意见,争论不休。
然而,现在通行的版本,是凝聚了多年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的修改心血,和融合了无数读者在明月下思乡的共同心理而成,所以更能深入人心,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受到后世读者的普遍接受和欢迎。
再者,修改后的通行版本语言清新自然,情意更加深厚,意境更加完美,达到“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所以,不能一笔抹杀现在通行版本的功劳和艺术魅力。
查看原图 5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