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运改革:从“人忧其行”到“人畅其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运改革:从“人忧其行”到“人畅其行”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48772229_121123720
2.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50122/959547dfa1614b4ce0c8df0060027685.html
3.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01/13/WS678479cfa310b59111dad71d.html
4.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502/03/t20250203_39281944.shtml
5.
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5/0114/c1004-40401941.html
6.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pc/content/202501/27/content_30054196.html
7.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50124/herald/477efc9ac1d456c208d21de25aa89212.html
8.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1122212.html
9.
https://news.dayoo.com/china/202502/02/139997_54782218.htm
10.
https://www.jcgov.gov.cn/dtxx/gwyyw/202502/t20250202_2094185.shtml

2025年春运,一场涉及90亿人次的超大规模人口迁徙正在中国上演。从1月14日到2月22日,为期40天的春运期间,铁路客运量预计突破5.1亿人次,民航客运量将达9000万人次,均创下历史新高。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交通基础设施的巨变,也折射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迁。

01

从“买票难”到“一票难求”的历史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春运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以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政策的松动,以及农村工业的发展,旧体制掩盖下的大量潜在剩余劳动力开始显化,逐渐向手工业、商业等非农产业转移。在大城市郊区、沿海省份等经济基础好、具有区位和政策优势的地区,这一现象尤为突出。但由于高考恢复和大量知青返城,城市物资供应负担和就业压力大,为保证农业生产、缓解城市压力,国家对农民进城就业仍有严格限制,以致全国出县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1983年仍不超过200万人,流动规模和半径较小。因此,尽管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以及高考的全面恢复,春运客流日渐增加,但客运需求总量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于短途运输。

1984年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迅速发展,产生大量劳动力需求。率先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东部沿海城市,劳动力需求旺盛,居民非农产业就业收入快速增长。而同期,农业种植成本提高,农村工业发展速度放慢,吸纳就业能力降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减缓,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亟须寻找新的出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政府开始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于是,大量中西部地区农民向东部城镇流动,跨省、跨区流动人数增多。1989年农村外出劳动力增至3000万人,年均增长500万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态势更是势不可挡。1993年农村外出劳动力6200万人,其中,跨省流动2200万人,分别较1989年增长了1.07倍和2.14倍。1995年,全国外出就业农民工增至7000余万人,较1989年增加约4000万人,年均增长约700万人。

囿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大量外出农民处于“人户分离”状态,在综合生活和机会成本的考量下,不得不采取“两栖式”的生活方式:于春节前后在“家”与“工作地”之间来回迁徙。随着外出就业农民数量的增加,农民工逐渐成为春运客流的主力,占70%—80%。1989年春节过后,湖北、四川等地民工每天有几万人至十几万人涌入广东,北京、郑州等城市火车站客流爆满,70%以上都是进城务工的民工。1994年春运,广州民工流动总量逾400万人次,成都火车站运送民工达150万人。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九,上海站累计到站旅客135.6万人,其中70%—80%是民工。

高校寒假常与春运时间重叠、交叉,90%以上的高校学生寒假会回家过年,其整体规模虽小,但由于出行时间集中,对春运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大批专业人才的需要,198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提出加速发展高等教育,5年内全日制高校招生人数由1982年的31.5万人增加到55万人。在国家号召下,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学生规模不断增加。1999年为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决定实行高校扩招政策,高校学生规模增速迅速提升。2001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1214万人,较1978年净增1173.85万人,增长2920%。

这一时期,传统的年节观念仍在发挥效力,同时也在吸收现代文明的养分。春节回家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旅游事业的发展,利用春节假日外出旅游也日渐流行。199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899.6元增加到4838.9元。同期,国内旅游人数由2.7亿人次增加到6.39亿人次。一项面向深圳300多户700余人的调查指出,在1991—1996年,有41%的人曾在春节外出旅游。1996年春节期间,三亚市接待外地游客10万余人,接近市区常住人口。1997年,北京约有10万人外出旅游过节。1999年,在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实行“黄金周”制度后,春节外出旅游风潮更炽。2000年春节期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2000万人次。到2001年春节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增至4496万人次,增长近125%。

民工流的迅速壮大与学生流、探亲流、旅游流的齐头并进,带动春运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当时的交通运输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春运带来的庞大人口流动需求,导致运输供需矛盾突出。“买票难”“乘车难”等春运问题开始出现,春运逐渐成为社会难题,备受关注。

02

21世纪的春运新貌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春运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运力大幅提升

2025年春运,铁路客运量预计突破5.1亿人次,民航客运量将达9000万人次,均创下历史新高。这背后是近年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24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4.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民航方面,全国机场数量持续增长,航线网络日益完善,为春运提供了强大的运力支撑。

新趋势涌现

  • 反向春运: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前往子女工作地团聚,这些老人主要来自四川、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份,而他们的目的地多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城市。据广铁集团客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春运期间,铁路客流呈现明显的单向特征,对部分非紧张时段、方向的旅客列车实行优惠票价,普速车最大优惠低至2折,比如长沙至广州北站的K9275次列车,打完2折后硬座票价仅需18元;动车组最大优惠低至3折。
  • 自驾出行:春运期间,自驾出行将稳居主体地位,预计达到72亿人次,约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的八成,高速公路车流量单日峰值或创历史新高。不少自驾返乡人群选择错峰自驾出行,避开高速拥堵期。1月18日,有网友分享自己从广东出发开了30个小时到达四川康定。在社交媒体平台上,1月19日起,大量自驾返乡的人群分享出行动态、开启路上直播。
    网友“元气文子”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春节特种兵自驾回家的行程,她将从江苏回湖南的自驾过程变成一趟旅游,从江苏先开到黄山爬个山,再到江西逛一逛,然后开往长沙再进行一日旅游,最后开往怀化老家。不过,她表示最后一程从长沙到怀化,原本5个多小时的行程,因堵车变成11个多小时。
    此外,“自驾搭子”也成为今年春运社交网络上的热词,一些车主招募同行的开车搭子,AA高速费和充电费。
  • 智慧春运:智能化服务让春运更加便捷。在北京站,出站旅客只需站在门前的绿色方框里,门便会自动感应开启。半高平开电磁门美观又通透,只需轻轻按下按钮,再推开门,便能顺畅出站,其与两侧围挡齐平的设计,也展现了美学的考量。北京站党委副书记孙海申说:“我们改造了站前广场,把北京站整个面貌亮出来。同时为方便旅客,我们把进站口的雨棚拆除,旅客进站也方便了,我们还对进站的一些闸机进行迁移改造,重新布局,让旅客进站更方便快捷。”
    同时,各大火车站还将根据客流量的大小,对单向门进行灵活调整。如遇大客流情况,单向门可不关闭,并安排专人值守,确保旅客快速、安全出站。每个单向门周边均贴有明显标识,方便旅客辨认。
    除了改造单向门,北京各大火车站在春运期间还采取了一系列的便民措施。北京西站、北京朝阳站等车站的进站安检处,设有便民寄件柜,旅客可以根据需求自助办理物品邮寄;清河站的候车大厅内,智能指引机格外显眼,旅客点击屏幕上“检票口”“服务”等选项,就能获取前往目的地的指引;各车站还加强重点旅客人文关怀,持续完善重点旅客预约服务流程,让重点旅客出行体验更温馨、更美好。
03

从“人忧其行”到“人畅其行”

春运的变化,映射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进步。从最初的“人忧其行”到如今的“人畅其行”,这一转变体现了国家经济治理的成效。

  • 基础设施建设: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提升了运输能力
  • 智能化服务:从人工售票到网络购票,从传统检票到人脸识别,科技让春运更加便捷
  • 人性化管理:从简单的客流疏导到全方位的旅客服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春运的变化,不仅是一个交通问题的解决,更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它见证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反映了城乡差距的缩小,展现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春运,已经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从“买票难”到“一票难求”,从“人忧其行”到“人畅其行”,春运的变迁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它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现代化的中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