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技创新让兵马俑重现绚丽彩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技创新让兵马俑重现绚丽彩绘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秦始皇兵马俑的评价。然而,这些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在出土时,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保护它们身上珍贵的彩绘?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团队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彩绘保护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让这些历经两千多年沧桑的陶俑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
创新技术:让彩绘“起死回生”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彩绘陶俑修复室内,文物保护专家们正在用一种特殊的“针剂”为兵马俑“治疗”。这种被称为聚乙二醇的保护剂,是防止彩绘脱落的关键材料。聚乙二醇可以渗透到秦俑内部并形成保湿加固层,有效防止生漆失水而脱落。
更令人惊叹的是“彩绘加固回贴”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已经脱落的彩绘重新回到它原本的位置。团队成员李晓溪介绍说:“我们先通过显微镜找到脱落的彩绘,然后像拼图一样,将它们一片一片地拼回秦俑身上。”这种精细的操作需要极高的耐心和技巧,有时一天下来可能只能还原一点色彩。
从“治病”到“防病”:文物保护理念的转变
除了彩绘保护,博物院还建立了微生物实验室,专门研究和处理文物表面的微生物病害。团队成员罗强表示,霉菌、藻类和放线菌等微生物对文物有极大的破坏作用。他们通过采样和鉴定,选用适合的灭菌剂进行喷洒杀菌,同时清理陶胎或彩绘表面上覆盖的菌丝或附着物,防止再次生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团队的文物保护理念已从“补救”转变为“预防+补救”。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在发掘现场搭建可移动的方舱,通过控制湿度和温度,实现文物从出土到库房保存的平稳过渡。
实战成果:140多件彩绘秦俑重现光彩
2023年1月,陕西省文物局公布了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其中彩绘保护与文物修复有了新的突破。团队发现了一个眼珠为红色、瞳仁为黑色的彩绘兵马俑头,它与躯体脱离,横卧在黄土里。在修复过程中,团队始终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既要保持秦俑雕塑的艺术形态,也要保持它的艺术性和历史性。
截至目前,兰德省带领的团队已成功还原了140多件秦俑的彩绘。这些栩栩如生的彩绘俑,让我们得以一窥秦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秦军的威武雄姿。
未来展望:让文物“延年益寿”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表示,文物保护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延长文物的寿命。为此,博物院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除了文物保护专业之外,还积极引入化学、历史、生物、工程等学科人才,加强协作,凝聚力量,探索实施各类预防性保护措施。
对于秦始皇帝陵未来的发掘工作,文物修复专家吴永琪建议:“除非是抢救性保护发掘,不然,能不挖就不要挖了。特别是皇帝陵,以后也不要动,没必要动。”他认为,地下文物很脆弱,如果贸然打开,对它是非常大的冲击。目前,通过物探手段已经测出皇帝陵确实有水银,封土的汞含量是大地本体的70多倍。这些信息表明,秦始皇帝陵还有许多未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护团队,就像一群“文物医生”,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让这些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文物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他们的工作不仅展现了中国文物保护的最高水平,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