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让春天提前了!
全球气候变暖让春天提前了!
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45±0.1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多数地区春季开始时间呈现提前趋势。这一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科学研究证实:春季真的提前了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1982-2022年间的卫星遥感数据发现,全球变暖导致春季物候显著提前。这一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碳、水和能量交换。
生态系统面临严峻挑战
春季提前带来的影响在自然环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北极熊为例,由于全球变暖,哈德逊湾的无冰期从过去的约120天增加到约150天。北极熊依赖海冰捕猎海豹,无冰期的延长导致它们的捕猎季节缩短,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农业生产需要重新规划
春季提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为显著。我国春耕春播时间由南向北次第展开,从2月下旬持续到5月上中旬。然而,气候变化带来的晚霜冻、春旱、渍涝、低温阴雨、倒春寒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构成威胁。例如,东北地区东北部可能出现春涝,江南中东部、华南北部早稻播种育秧期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的风险较高,新疆北部气温偏低,出现阶段性低温霜冻风险较高。
科技创新助力应对气候变化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积极采取行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1+N”政策体系。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科学家基于“微型生物碳泵”原创理论框架,系统认知海洋调节气候的过程机制。此外,人工智能在气候领域的应用也取得显著成效,为提升气候预测准确性提供了科技支撑。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日趋严峻,但通过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人类有能力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绿色建筑等领域取得的进展,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积极力量。未来,中国将以“双碳”目标为驱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建设美丽中国,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