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什么是真正的友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什么是真正的友爱?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60372

什么是真正的友爱

当下,友谊似乎已经被重新定义。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对于友情的边界感到模糊,对于如何与他人建立真诚而稳固的关系感到迷茫。

现代社会正在重塑我们的友谊观,使其变得既艰难又脆弱,我们似乎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和理解友谊。

今天,我们准备了一份书单,也许能启发大家关于友谊的思路,他们是文学双子星,是作家和书店店员,是诗人和政治家……也许通过观察他们的交往,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人们是如何建立起真挚而持久的友谊的。

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交往中汲取智慧,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而稳固的关系,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保持友谊的纯粹与美好。

德意志文学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

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段伟大时光

《歌德席勒文学书简》

(德) 歌德 席勒 著

张荣昌 张玉书 译

1823年春,歌德重病了一场,康复后深感必须立马着手整理和发表他与席勒的通信,因为“这本书的问世,将让有识之士领略一种在这个世界上很难再出现的关系”,“这将是对德国人,我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的馈赠”。歌德晚年立志整理出版的,便是我们这本《歌德席勒文学书简》。

歌德比席勒年长十岁,25岁(1774年)便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轰动整个欧洲,自此“封神”。之后近二十年里,歌德发表了多部作品,却反响平平,所有人都以为他已才思枯竭,德国文学的歌德时代已过,连他自己也说“我的艺术血管逐渐干枯了”。然而,天才总是成群结队而来。伟大诗人歌德,在1794年等来了他的真正知音,另一位伟大的天才——席勒。高山流水,得遇知音,两位天才在之后的十年里互相启发、共同创作,人生“开挂”模式重新开启。《浮士德》《威廉·迈斯特》《阴谋与爱情》《审美教育书简》……法国人眼中的“北方的野蛮民族”一时风光无限,大放异彩。这段千古罕见的友谊,是德意志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共同创作的岁月,是世界文学史上一段伟大的时光。

歌德所整理的二人书信集包含一千多封书信,由于译本篇幅有限,我们只选取了其中356封信和某些信件的部分段落。

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谊

共同复苏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

《聂鲁达和阿连德:一份友情,一段历史》

(智利) 亚伯拉罕·克扎达·维尔加拉 著

陈培易 叶欣闻等 译

缪澄君 陈凯先 校

聂鲁达和阿连德是我们在谈到20世纪拉美文学和政治时都绕不过的重要人物。聂鲁达(1904—1973)是“20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马尔克斯语),于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阿连德(1908—1973)是智力著名的社会党人,曾四次竞选总统,并于1970年成功当选且在1970—1973年任智利总统,最终在军事政变中以身殉职。

本书依靠见证二人交往的朋友、邻居、组织成员以及相关资料文献,以编年史的方式,梳理了聂鲁达和阿连德的私人及政治关系,向读者呈现了二人数十年的友谊。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聂鲁达和阿连德不知疲倦地战斗,各自借助诗歌和政治去谴责不公正,为人民争取一个更加平等的世界、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不管是智利还是整个拉美,都命运坎坷、饱经磨难,在长达半个世纪里聂鲁达和阿连德携手奋进,最终一个攀上了世界诗坛的顶峰,一个成为智利共和国总统,为这片大陆及其人民带来了荣誉与希望。

回忆他一生中极为幸运的陪伴

那些弥足珍贵的场景,那些光芒闪烁的瞬间

《和博尔赫斯在一起》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 著

李卓群 译

本书是关于博尔赫斯的回忆录,在回忆与博尔赫斯交往中印象深刻的场景之余,反思和评述了与博尔赫斯的阅读、写作及思想密切相关的人与事。

196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家书店,一位六十多岁的盲人作家走到一位十六岁的店员面前,询问他是否有兴趣兼职为他诵读。这位作家就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世界上最出色的文学家之一;这个男孩是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后来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和藏书家。

曼古埃尔回忆了和博尔赫斯在一起的日子,记录和思考了博尔赫斯的日常生活,他独特的写作方式,他的阅读喜好,他对其他作家的评论,他的渊博、怪癖,以及孤独……既感性又深刻,动态地勾勒出这位谜一般的天才作家的肖像画,直抵博尔赫斯的内心。

对话是哲学家思想的助产术

鲍德里亚正是在与好友利沃奈的对话

《片段集:让·鲍德里亚与弗朗索瓦·利沃奈对话录》

(法)让·鲍德里亚 著 田争争 译

尼采、巴塔耶、列斐伏尔、加塔利、马克思、兰波——鲍德里亚正是在与好友利沃奈的对话中,才将自己思想的谱系从格言与片段中解剖出来,坦白他在不同时期与荒诞玄学、情境主义国际等思想流派之间从相吸到相斥、从战友到对手的转变。在重峦叠嶂的学术话语之外,我们将看到鲍德里亚选择用平实、素朴的话语谈论自己的哲学概念(恶与不幸、命运、完美罪行),也能看到他提及自己较少为人所关注的作为摄影爱好者的一面,谈论图像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只有片段才能承载如此庞大又散漫的思想母体,因为正如鲍德里亚所言:“人们谈论自己的时候永远不会说出全部的真相,而是将它作为秘密保存起来,只以片段的方式传递出去。”

透过传主四十五年老友的视角

开启这趟文学家的追忆之旅

《尤·米·洛特曼的生平与创作》

(俄)鲍里斯·费奥多罗维奇·叶戈罗夫 著

谢子轩 王加兴 译

《尤·米·洛特曼的生平与创作》系俄苏著名语文学家、文学史专家、文化学家、符号学家、塔尔图—莫斯科学派领袖尤·米·洛特曼(1922—1993)的传记。

作者叶戈罗夫是洛特曼多年的同事和挚友,在全面介绍洛特曼生活经历、人格个性和学术活动的基础上,对洛特曼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做出了详尽的分析和中肯的评价。

本书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材料翔实,文笔生动,更收录有洛特曼不同时期的照片、笔记、涂鸦等二十余帧,不仅向读者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人文学者形象,也为了解俄苏结构主义文艺符号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