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3D打印助力文物复原:从上海博物馆到龙门石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3D打印助力文物复原:从上海博物馆到龙门石窟

引用
澎湃
4
来源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329422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29902
3.
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mu/frontend/pg/interact/interact-three
4.
https://www.qidian.com/ask/tqbfoqboskgtu

2020年9月23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北壁,一件一比一3D打印的佛首被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残像上。佛首和残像断面完全契合,实现了造像的准确复位。这是龙门石窟流散文物首次实现“数字复位”,开启了中国石窟寺流散文物“数字回归”的先河。

这件3D打印的唐代佛首造像原件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研究员李柏华和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人员通过3D扫描和虚拟复原技术,成功确定了佛首的具体位置,实现了身首“合璧”。这一突破不仅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也为流散文物的回归探索了新的路径。

上海博物馆近年来在3D打印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在馆内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到各种文物修复过程,了解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实际应用。

在一件商代中期的青铜兽面纹斝的修复过程中,上海博物馆采用了先进的3D扫描技术进行精准建模,并利用金属3D打印技术制作补配件,大大提高了修复的安全性、精确性和效率。这种技术的应用,使得这件原本残缺严重的文物得以重现昔日风采。

除了实体文物的修复,3D打印技术还被应用于流散文物的数字复原。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五件龙门石窟流散文物,包括两件北魏交脚弥勒菩萨造像、一件唐代佛头像、一件神王头像和一件菩萨立像,都通过3D扫描和虚拟复原技术找到了它们在石窟中的原始位置。

这一技术突破的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文物的数字复位,更为未来流散文物的实体回归提供了可能。据统计,龙门石窟内有600到700尊佛像遭到人为盗割,而这些流散文物中,多数面临着原位不详的困境。通过3D扫描和虚拟复原技术,可以为这些文物建立精确的数字档案,为未来的回归和复原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事实上,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早已不限于龙门石窟。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近年来也致力于数字复原和保护方面的探索。通过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等机构合作,天龙山石窟在全世界9个国家的近30座博物馆进行佛造像的三维数据采集,并借助最新数字复原技术,让流失百年的造像身首合一,再现石窟旧貌。

3D打印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更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数字化手段,不仅可以实现文物的精准修复,还可以建立文物的数字档案,为学术研究和公众教育提供便利。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也为流散文物的回归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让那些因历史原因而分离的文物有望以数字化的形式重新“回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3D打印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将为更多文物的保护和复原带来突破,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保存,继续讲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