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嘉兴氢能产业:绿色低碳新引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嘉兴氢能产业:绿色低碳新引擎

引用
21经济网
5
来源
1.
https://m.21jingji.com/article/20240527/herald/deb4ae4d83140d5fb01d34a63b43040b_zaker.html
2.
https://www.jiaxing.gov.cn/art/2024/5/6/art_1578777_59639996.html
3.
http://www.qingyunlian.com/article-6944-1.html
4.
https://chinaautoms.com/a/new/2025/0124/26671.html
5.
https://finance.sina.cn/2025-01-23/detail-inefxarn5059693.d.html?oid=COACH%E8%94%BB%E9%A9%B0%E9%AB%98%E4%BB%BF%E7%94%B7%E5%8C%85%E3%80%8A%E5%BE%AE%E4%BF%A1198099199%E3%80%8B%E9%AB%98%E4%BB%BFdior%E6%89%8B%E8%A1%A8%E4%BB%B7%E6%A0%BC%E5%8F%8A%E5%9B%BE%E7%89%87%EF%BD%9B%E5%BE%AE%E4%BF%A1198099199%EF%BD%9D%E5%B7%B4%E5%AE%9D%E8%8E%89%E9%AB%98%E4%BB%BF%E6%9C%8D%E8%A3%85%E3%80%96%E5%BE%AE%E4%BF%A1198099199%E3%80%97?cGHr&vt=4&cid=76729&node_id=76729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在嘉兴,一个较为完整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正加速成形——全市集聚氢能企业37家,涉及制氢、提纯、储运、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加氢站建设、整车等,整体产业发展水平和示范应用程度处于全省首位。

01

为什么是嘉兴?

在异常激烈的未来产业赛道比拼中,抢先布局氢能产业的,为何是嘉兴?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工业副产氢。目前主流的制氢方式有化石原料制氢、工业副产氢和电解水制氢。全球大部分的氢气来源于化石原料(天然气、煤炭),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被称为“灰氢”。相对来说,工业副产氢较为清洁,成本极低,被称为“蓝氢”。

嘉兴化工产业基础雄厚,具备生产工业副产氢、发展氢能产业的资源优势。其中,嘉兴港区所辖的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是国家级化工新材料园区,集聚了嘉化能源、三江化工、合盛硅业、华泓新材料等一大批化工企业。“目前嘉兴港区满负荷生产状态下,工业副产氢资源可达到每年10万吨,可以说是整个长三角地区少有的具有低成本、大规模氢气供应优势的地区。”浙江乍浦经济开发区(嘉兴港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盛琴琴表示。

其次,嘉兴拥有一批基础材料全球龙头企业,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产业基础。在优沐科技(嘉兴)有限公司内,机器臂挥舞,将一个个巨大的玻璃纤维Ⅳ型压力气瓶搬运至指定位置。该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氢能储运技术,“与传统金属容器钢瓶相比,我们的玻纤气瓶可以减少70%的容器自重,自重的减轻能使其储氢能力达到传统金属容器的2至3倍。”公司商务总监曾智明表示,这项技术的基础原材料全部源自位于桐乡的巨石集团。

与此同时,位于长三角中心腹地的嘉兴,拥有发展氢能产业的区位优势和应用优势。2021年8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批复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为首批示范城市群。嘉兴作为上海城市群成员、浙江省氢能产业发展首批试点城市,成功加入其中。

02

氢能产业“星火”如何燎原?

抢下先机的嘉兴,如何推动氢能产业“星火”形成燎原之势?我们尝试从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寻找答案。

作为嘉兴港区氢能产业的“门面担当”,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通过集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引国际国内氢能头部企业落户,将打造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面向未来的创新型高能级产业生态园,让氢能产业实现从纸上蓝图到现实应用的飞跃,在长三角形成示范先行效应,辐射全国。截至目前,园区已招引氢能企业24家,涉及制氢、储运、加氢、氢燃料电池电堆和氢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整车和氢能分布式发电。

与此同时,嘉兴港区还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特检院等资源,在园区组建了嘉兴长三角氢能研究中心、长三角氢安全中心,落地了“氢能储运装备安全”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氢能产业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跳出园区看全市。近年来,嘉兴将氢能纳入全市“135N”产业集群培育重点产业,围绕氢能全产业链,着力推动氢能产业链招大育强,招引一批高质量氢能产业化项目,如引进了世界500强、全球氢能产业龙头企业美国空气化工产品(AP)公司和国内氢能领军企业美锦-国鸿氢能项目及飞驰汽车燃料电池整车、上海重塑燃料电池电堆、挪威优沐储氢瓶量化生产项目落户嘉兴,特别是引入国鸿氢能总部入驻港区,增强了全市氢能产业的影响力。

产业发展的背后,政策催化作用不容小觑。去年4月,嘉兴印发《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在嘉兴港区打造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等地发挥产业特色,形成产业配套;在氢能应用上实行全域协同,各县(市、区)将氢能应用推广作为着力点,形成互促共进的发展态势。“到2025年,打造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集聚氢能装备制造及气体储运等产业链企业50家以上、上市企业3家以上,充分发挥嘉善、平湖、海盐、嘉兴港区等地氢能产业特色,不断完善制氢、储氢、运氢、示范应用的全产业链。”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03

氢能如何走进千家万户?

“氢能技术链条长、难点多,现有技术经济性还不能完全满足实用需求,亟须从氢能制备、储运、加注、燃料电池、氢储能系统等主要环节创新突破,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欧阳明高坦言,当前我国氢能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

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也是机遇和风口。瞄准氢能应用,嘉兴探索不止——行走在嘉兴港区,我们不时会偶遇一辆辆白、蓝、绿配色的氢能重卡。氢能重卡将氢气作为能源,车辆运行仅产生水蒸气的排放,消除了传统内燃机集卡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及氮氧化物尾气的弊端。氢燃料电池本质是利用氢气和氧气的电化学反应释放物质内能产生电能和热能,在运行中几乎无噪声,提高了舒适性。

自2021年起,氢能重卡就在嘉兴港乍浦港区开始小批量落地示范,其安全性、可靠性及经济性指标均得到了有效验证。试运行数据显示,氢能重卡每标箱能节约燃料成本约1.5元,每辆车每年减碳约80吨。眼下,嘉兴正重点发掘和打造燃料电池货车、重卡、叉车等示范应用场景,特别是由嘉化公司建设的2兆瓦燃料电池分布式电站成为长三角地区唯一发电示范项目。

同时,依托嘉兴乍浦港的条件优势,通过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嘉兴成功打造了“全球首个绿色氢能港口集装箱运输示范运营案例”,引进国内头部氢能物流运营服务商羚牛氢能,依托一批氢能物流车,在嘉兴、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推出氢冷链、氢快运等应用场景。

制、用两端协同发力,还需要科研先行、打好基础。嘉兴紧紧依托科技创新,全力推动氢能产业技术攻坚,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爱德曼氢能、锋源氢能、美锦国鸿、韵量科技等企业,已具备从30KW到150KW多种功率的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能力,各项技术指标和性能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爱德曼“高性能车用氢燃料电池双极板及电堆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被列入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自主研发的车用高功率密度PEM系列金属板燃料电池电堆,通过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中心的强制检测并实现量产,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04

面临的挑战

当前,氢能相关应用也只是作为示范模式推广,尚未进入大规模商业应用阶段。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氢能产业整体发展阶段从探索示范拓展到产业规模化转折阶段,预计2025年是产业转折的拐点,可能也会是产业风口。“锂电池产业链的发展经历了大约10年的培育周期。与此类比,氢能的产业链更长,应用范围更广,时间或许会更长。”该业内人士表示。

那阻碍氢能产业商业化最大的瓶颈是什么?答案是“制氢”。“对于制氢的厂家而言,目前制氢还存在成本高、利润低的问题,自然缺少动力去生产,产能就提不上去。”叶日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去年下半年这里就遇到了氢气供应不足的情况,目前加氢站满负荷供给重卡都不够。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1年和2022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分别为1586辆和3367辆;2023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约为5800辆,体量并不高。韦福雷认为,从终端来看,当前氢燃料车的数量还比较小,尚未形成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更多还是以示范试点方式来推广。“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基本以重卡、物流车、公交车为主,应用场景主要还是在B端,很少有C端客户购买。”叶日明告诉记者。一个是价格高,另一个是加氢并不太方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在现场观察到,公交车充电的时候,乘客都要集体下车在加油站等候充电,而充电时间有20分钟左右,耗时较长,而加氢站工作人员表示,氢气充太快会有安全的风险,所以耗时会比较久,但这对乘客来说确实不太方便。

05

未来展望

作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的新增长点,氢能产业被各方看好。2022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将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

部分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氢能产业落地。《2023中国氢能产业发展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5日,合计收录地方政府发布的氢能政策438项,这些政策涉及发展规划、财政支持、项目支持、管理办法等多个类别。

这一背景下,嘉兴正成为氢能产业发展的探路者。作为浙江首批发展氢能产业的试点城市之一,嘉兴也已纳入到省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区,并加入了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先后出台氢能产业规划、氢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构建涵盖制、储、运、加、用各环节的氢能全产业链。

位于嘉兴港区的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通过集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引国际国内氢能头部企业落户,将打造成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面向未来的创新型高能级产业生态园,让氢能产业实现从纸上蓝图到现实应用的飞跃,在长三角形成示范先行效应,辐射全国。截至目前,园区已招引氢能企业24家,涉及制氢、储运、加氢、氢燃料电池电堆和氢动力总成、氢燃料电池整车和氢能分布式发电。

与此同时,嘉兴港区还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特检院等资源,在园区组建了嘉兴长三角氢能研究中心、长三角氢安全中心,落地了“氢能储运装备安全”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氢能产业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跳出园区看全市。近年来,嘉兴将氢能纳入全市“135N”产业集群培育重点产业,围绕氢能全产业链,着力推动氢能产业链招大育强,招引一批高质量氢能产业化项目,如引进了世界500强、全球氢能产业龙头企业美国空气化工产品(AP)公司和国内氢能领军企业美锦-国鸿氢能项目及飞驰汽车燃料电池整车、上海重塑燃料电池电堆、挪威优沐储氢瓶量化生产项目落户嘉兴,特别是引入国鸿氢能总部入驻港区,增强了全市氢能产业的影响力。

产业发展的背后,政策催化作用不容小觑。去年4月,嘉兴印发《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在嘉兴港区打造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嘉善县、平湖市、海盐县等地发挥产业特色,形成产业配套;在氢能应用上实行全域协同,各县(市、区)将氢能应用推广作为着力点,形成互促共进的发展态势。“到2025年,打造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集聚氢能装备制造及气体储运等产业链企业50家以上、上市企业3家以上,充分发挥嘉善、平湖、海盐、嘉兴港区等地氢能产业特色,不断完善制氢、储氢、运氢、示范应用的全产业链。”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