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高血压:辨证施治与临床应用
中药治疗高血压:辨证施治与临床应用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中医治疗高血压具有独特优势。根据中医理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证属本虚标实。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多靶点、多成分、整体综合调节优势备受关注。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高血压的辨证分型目前尚未完全统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和方药也是千变万化。新版《中医内科学》将该病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肝肾阴虚6个证型。
肝阳上亢证
本型在“高血压病”中最多见,在早中期、急性发作期病人中出现频率高,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症状包括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治法为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常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加减。
肝火上炎证
本型多见于高血压病变早期,年轻体壮病人。症状包括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为清肝泻火,清利湿热,常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加减。
痰浊上蒙证
此型患者多数形体肥盛,血脂常偏高。症状包括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治法为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常用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瘀血阻窍证
本型多见于“高血压病”后期,且已有心、脑、肾损害的并发症。症状包括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治法为活血化瘀,通窍活络,常用方剂为通窍活血汤加减。
气血亏虚证
本型多半神经衰弱、体亏久病。症状包括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为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常用方剂为归脾汤。
肝肾阴虚证
此型常见于中老年高血压病人,或血压相对稳定期的患者。症状包括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治法为滋养肝肾,养阴填精,常用方剂为左归丸。
中药治疗效果与机制
以天麻钩藤颗粒(TGG)为例,其源于传统中药方剂天麻钩藤饮,已被广泛推荐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临床试验表明,TGG可有效控制血压、改善临床症状,并对靶器官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此外,TGG还可辅助减少或停止使用西药,特别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年轻高血压及高血压急症的治疗。
研究显示,TGG通过调节炎症因子、代谢物和肠道菌群来降低血压。在动物实验中,TGG能显著降低肝阳上亢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IL-1β、IL-6、TNF-α及AngII等指标,并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发挥降压作用。
使用注意事项
中药治疗高血压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强调辨证施治和个体化用药。同时,可配合中医外治法如针灸、沐足等。国医大师邓铁涛在治疗高血压时,常采用针刺太冲穴、中药沐足及砭石疗法。其拟定的中药沐足方包括怀牛膝30g、川芎30g、白芷30g、钩藤(后下)30g、夏枯草30g、吴茱萸10g、肉桂10g,具有平肝潜阳、调和阴阳之效。
总结
中药治疗高血压具有独特优势,能通过多靶点、多成分的综合调节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如需要辨证施治、个体化用药,且降压效果可能因人而异。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高血压时,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同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和必要的西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