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梁思成眼中的古建之美
大同古城:梁思成眼中的古建之美
1933年,一位年轻的建筑学家带领着他的团队,踏上了前往大同的旅程。这位后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的梁思成,或许未曾想到,这次调查将为大同古城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代宗师与千年古都的相遇
梁思成与大同的渊源,始于他对中华古建筑的热爱与执着。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带领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来到大同,开始了为期数月的古建筑调查。这次调查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测绘资料,更为大同古城的保护与修复奠定了基础。
梁思成一行人首先被云冈石窟所震撼。这座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石窟,以其精美的佛像和壁画闻名于世。梁思成在调查报告中写道:“云冈石窟是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时期,北魏平城时期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拉开了中国走向盛唐的序幕。”
随后,梁思成团队对华严寺、善化寺等辽金建筑进行了详细考察。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他盛赞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
古建之美:梁思成眼中的大同
梁思成对大同古建筑的评价,体现了他作为建筑学家的专业眼光。他特别强调了这些古建筑的结构美与艺术价值。
在华严寺,梁思成对大雄宝殿的斗拱和薄伽教藏殿的合掌露齿菩萨像赞不绝口。他认为,这些精美的木雕和塑像,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美学价值。
善化寺的大雄宝殿同样给梁思成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特别提到了殿前的斜拱:“伟大之斗拱、深远之檐出”,形如怒放的花朵,将古建的雄浑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调查到保护:梁思成的遗产
梁思成对大同古建筑的调查,不仅是一次学术研究,更为后世保护和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2000年,《大同古城保护管理条例》颁布,揭开了大同古城全面保护的序幕。2008年,大同市全面开启了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从文物简单的修修补补走向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之路。
如今,越来越多的古建爱好者探访大同,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图文并茂地展示大同古建魅力,织就数字时代的大同图景。大同古城的建筑之美享誉世界,有口皆碑。这首先得益于梁思成、林徽因的巨大功绩。
梁思成曾说:“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不仅是保护几座孤立的建筑物,而是要保护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这句话,或许正是他与大同古城结缘的最佳注脚。在大同,经典古建分布之多、文化品位之高、艺术内涵之丰,让人叹为观止。“看不够,游不完”是很多外地游客的切身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