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如何过正月初七?
广东人如何过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即农历新年的第七天,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被称为“人日”,是庆祝人类诞生的重要节日。据传女娲在正月初七造出了人类,因此这天被视为人的生日。在广东地区,这一天仍然保留着丰富的饮食习俗,人们会聚在一起吃长面条祈求长寿,还会捞鱼生寓意步步高升。此外,还有吃七菜羹的古俗,寄寓新春发大财的美好祝愿。这些独特的习俗不仅增添了年味,也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广府地区的饮食习俗
在广府文化中,正月初七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准备一桌丰盛的筵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是“七样菜”,其中会在粥中加入葱花,寓意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业进步;炒八珍中一定会放芹菜,象征“勤力作为,收获颇丰”。此外,餐餐中还会有鱼和鸡,祝福每个人都身体健康。
长面条也是“人日”必吃的食品之一,寓意长寿。同时,吃面条也有把闲散的状态拉回来的意思,因为农忙时期马上就要来了,不能再继续懒下去。
在过去,广东还有吃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家人围坐一桌,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捞起捞起,捞到风生水起”,以示步步高升。不过近年来,出于卫生和防疫问题的重视,有些人将捞鱼生改为捞三文鱼或是其他食材,“相当于凉拌菜了,只不过大家在桌子上用筷子捞一下,取个意义”。
潮汕地区的七菜羹
潮州人在正月初七仍旧保留有吃“七样羹”的风俗。“七样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白菜、春菜、飞蔆(菠菜)、芥蓝”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发大财(大菜),百事(白菜)合各人(芥蓝)”的良好祝愿。虽然叫做羹,但实际是一道炒菜。陈俊生介绍,“羹”是古时的叫法,保留有这个称呼,也是潮州对于中原文化留存的一种体现。
正月初七食“七样羹”来祈祷家人平安,说是“食七样羹,愈食愈后生”。七样羹中,春菜、厚合、白菜这三样是必备的,其余的菜可以自行调和。七样羹也有荤素之分,“荤”是指添加了气味比较浓郁辛辣的青菜的七样羹,即韭菜、葱、大蒜等。
过年吃大鱼大肉,吃乌粿、红粿等,油腻多,热量高,初七吃素菜,补充多种维生素,对肠胃有好处,有益于健康。“人日”食素不食肉,是潮人尊重自然的朴素表现。每到年初七时,菜摊都会卖配好的七样菜,一捆一捆用稻草捆起来。
陈俊生回忆,因为春菜、厚合等蔬菜比较苦,所以小时候不怎么喜欢七菜羹的味道,但大人们还是一定要让小孩子们吃一口,有期盼子女未来会有出息之意。大年初七这一天,邻里之间也会彼此寒暄,问彼此的七样菜配的怎么样,小孩子愿不愿意吃等。
他介绍,七样羹在汕头,借鉴了广府的做法,由一道炒菜变成了蔬菜煲,陈俊生认为,这既保留了潮州传统,也是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和广府文化相交融的体现。
其他地区的习俗
除了广府和潮汕地区的特色习俗外,广东其他地区还有一些有趣的饮食习俗。例如,江门、新会、鹤山等地会熬制七菜粥,里面包含芋头、芥菜、番薯、地瓜等食材,搭配煎堆和炒米一起食用。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吃“人日菜”,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丰衣足食。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人们在喝七样粥时,也会搭配鸡仔饼、沙琪玛等零食。有些地方则会吃及第粥,里面加入鱼片、虾米、百合、瑶柱等丰富食材,味道鲜美醇厚。
普遍性的禁忌和活动
除了饮食习俗,广东地区还有一些普遍性的禁忌和活动。例如,这一天不拜年,因为被认为“犯太岁”或诸事不宜;不洗衣服,以免“洗走”财运;不出远门,因为这天被认为是诸事不宜的日子,出门可能遭遇不顺或者不利的事物,而应该留在家中与家人团聚庆祝。此外,家长一般不会在这天训斥孩子,家庭成员间也尽量避免争吵,以保持和睦气氛。
这些习俗和禁忌虽然看似繁琐,但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人日”的重视,以及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通过这些习俗,人们祈愿健康、平安与繁荣,同时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文化意义与现实价值
正月初七的习俗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些传统习俗已经简化或消失,但饮食习俗依然保留下来,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通过这些美食,人们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这些传统习俗提醒我们要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感恩生活的馈赠,同时也激励我们为未来努力奋斗。正如捞鱼生时喊的口号“捞起捞起,捞到风生水起”,既是对个人事业的期许,也是对家庭幸福的祝愿。
正月初七的习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品味美食,感受亲情,祈愿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