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古铜都:铜陵的文化传承
探访中国古铜都:铜陵的文化传承
“中国古铜都”铜陵,因铜而生,因铜而兴。这里,铜矿开采历史可追溯至3500年前的商周时期,自古便是中国重要的铜矿产地和冶炼中心。从古代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到现代的铜陵有色集团,铜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熠熠生辉。
三千年炉火不熄:铜陵的铜矿开采与冶炼史
铜陵的铜矿开采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据《同治大冶县志》记载:“铜绿山,在县西马叫堡,距城五里,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绵延数嶂,土色紫赤,皆官山也。”这段文字生动描绘了铜陵铜矿的自然特征和开采历史。
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铜陵铜矿开采的悠久历史。1973年,铜绿山矿工人在生产剥离作业时,发现了大量古矿井及炼渣,并在古代采矿井巷中先后发现铜斧等铜器及木槌、铲和陶器等物品。经发掘,遗址面积约250万平方米,清理出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和百余条平巷,其中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矿井开采深度约为地下20—30米,战国至汉代的矿井开采深度约为地下40—50米,井巷断面约0.8米见方。同时发现8座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出土各类生产、生活用具一千余件。
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现代铜陵的绿色崛起
进入现代社会,铜陵的铜产业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陵有色集团”)作为当地最大的铜冶炼企业,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2023年,铜陵有色集团生产铜精矿含铜17.52万吨、阴极铜175.66万吨、铜加工材41.4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486亿元、利润总额52亿元。这些数据背后,是企业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
在铜陵有色集团控股子公司安徽铜冠铜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片片薄如蝉翼的铜箔从全自动生产线下线,厚度仅3.5微米。这种应用于5G通信领域的高频超低轮廓铜箔,此前生产技术被国外垄断。通过与下游企业合作,铜陵有色集团历时一年实现技术突破,解决了关键难题,为国产替代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绿色发展方面,铜陵有色集团同样走在前列。以金冠铜业分公司为例,公司通过技术升级改造,建设渣选二期、多金属回收等项目,实现废气、废渣、废水的循环利用。每年余热发电量达2.3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5万多吨。同时,公司每年从矿渣中回收铜金属1.43万吨,相当于一座中型铜矿山的产量。
文化传承与创新:铜陵的未来之路
铜陵不仅在产业上追求卓越,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2024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铜陵市文旅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文博教学实践基地”“考古科研实践工作站”“铜工艺研究与创新联合实验室”。这一合作将充分利用铜陵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推动铜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在教育领域,铜陵市通过多种形式传承铜文化。例如,铜陵市田家炳小学将《铜陵牛歌》纳入课后服务活动,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家乡的文化魅力。《铜陵牛歌》有着100多年的历史,是首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学校合唱团表演的必选曲目之一。
此外,铜陵市还积极推动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在郊区周潭镇永升小学,东乡武术已成为大课间的重要内容。东乡武术起源于唐代,已有千年历史,是首批“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铜陵市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更培养了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从3500年前的铜矿开采,到现代科技企业的创新突破,再到校园里的文化传承,铜陵以其独特的铜文化魅力,展现着一座“古铜都”的现代风采。正如铜陵有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华东所说:“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这不仅是对铜陵铜产业发展的概括,更是对这座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诠释。